呂劇是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特別是流行語江蘇,安徽和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qū)。呂劇是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在呂劇文化中,有被稱為是呂劇四大件的四大樂器,這四大樂器為:墜琴,揚琴,三弦和琵琶。你都了解這些樂器嗎?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吧! 墜琴: 墜琴音色渾厚、高亢、柔美,同時還可以模仿各種特有的聲音(如各種動物的叫聲,人的笑聲、哭聲等),是一個十分有特色的樂器。是河南說唱“墜子書”的主要伴奏樂器,因有較長的指板,大幅度滑音最具有特色,對唱腔能襯托入微。 演奏者在拉奏墜琴的同時,還腳踏墜梆擊節(jié),為演唱者伴奏。本世紀初由小三弦改革制成。 結構同小三弦,紅木、花梨木制,全長90-95厘米。琴桿、琴頭、指板仍保留著原制。音箱較小三弦的琴鼓略小,兩面蒙梧桐木薄板。琴頭兩側各置一軸,張兩弦。架于琴碼上,馬尾弓在兩弦間拉奏。定墜琴多以四度關系定弦,常定為a、d1,音域從a~d3,一般有兩個半八度。 揚琴: 面板兩側設紅木制直線或鋸齒形長條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內對應面板琴碼部位膠有音梁,音梁上開四或五個圓形風眼,以使音波對流。張鋼絲弦,高音用鋼弦,低音用纏弦。琴竹又稱琴箭、琴簽,為兩支有彈性的竹制小棰。常用揚琴有八音(實發(fā)二十四音)、十音(實發(fā)三十音)、十二音(實發(fā)三十六音)三種。又稱雙八型、雙十型、雙十二型。音域分別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三弦: 在北方,各種鼓書,如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大鼓、東北大鼓、樂亭大鼓、京東大鼓、北京單弦、天津時調和陜北說書等,以及曲劇、呂劇、豫劇、山西梆子、評劇和京劇等,三弦都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在南方,多用于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福建南音、常州絲弦、十番鼓和十番鑼鼓等樂種的器樂合奏,昆曲、越劇、粵劇等地方戲曲和評彈等說唱音樂也都少不了三弦。 三弦因琴鼓兩面都蒙以皮膜而聲音特別獨特動聽,演奏三弦時采用坐姿,兩腿自然分開,左腿稍向前伸,或將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于右腿上,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輕扶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手勢呈龍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撥片或戴骨制指甲彈撥琴弦發(fā)音,其余三指握于手心,也可用五指彈奏。 “硬中弦”是中弦與里弦為五度關系,外弦與里弦為八度關系;“軟中弦”是中弦與里弦為四度關系,外弦與里弦為八度關系。民族樂隊或獨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為三個八度。 三弦的音色,高音堅實清脆,中音明亮圓潤,低音豐滿渾厚。音量較大。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彈、挑、雙彈、雙挑、滾、分、掃、砸、搓兒等技法??勺匀绲匮葑啻?、小三度,純四、五度和八度等雙音,還可演奏三音組成的和弦,并可轉調演奏。 琵琶: 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芭谩倍种械摹矮k”意為“二玉相碰,發(fā)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fā)聲的樂器?!氨取敝浮扒傧业攘小薄!鞍汀敝高@種樂器總是附著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觸人體相異。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qū),發(fā)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