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檔熱門的節(jié)目《不想說特想聽》引發(fā)了大家討論。 一位時尚男公關(guān)邀請媽媽了解自己的工作,但事實是他想借這個節(jié)目,告訴媽媽他藏在心里多年的心結(jié)。 而在短短30分鐘的對談中,母子兩人,有3次因溝通不了而憤然離席。 兒子的愿望很簡單:希望媽媽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至少不要再事事責(zé)備他,時時監(jiān)控他,要求他白手起家買房買車,讓他一個北京人,在北京活得像個無家可歸的人。 而媽媽那些堅定的回應(yīng),卻不是兒子想要的。 他跟媽媽談感受; 媽媽跟他談挫折教育。 ▼ 兒子:我就是靠這極少的童年美好回憶撐著活到現(xiàn)在的,好累。 媽媽:要從小讓你有跌撞感、挫敗感,你才能長大,我知道你會恨我,我認了! 他跟媽媽談陰影; 媽媽勸他豁達一點。 兒子:我沒有自己的門鎖;我在洗澡你可能就進來了;小時候日記,一定要看;我的手機砸了好幾臺;我去談工作,你跟蹤我…… 媽媽:可以翻篇嗎?人要往前看。豁達一些。大了,成人了。 他跟媽媽談?wù)鎸嵉淖约海?/span> 媽媽叫他面對現(xiàn)實。 ▼ 兒子:媽你知道嗎?我每天活得像傀儡一樣。 媽媽:你能面對現(xiàn)實一點嗎? 交談到最后兒子受不了了: 我要的是一個媽,你懂嗎? 說罷,他搖了搖頭,無奈地下了個決定:算了…… 隨后起身離場,再也沒有回到對話桌上。 作為觀眾,看得揪心的點在于, 兒子在外面已經(jīng)很難了,回到家他還得帶著面具做媽媽想要的兒子。 當兒子勇敢卸下面具,媽媽卻一眼都不愿意看。 他在努力表達自己的感受,希望被理解,媽媽卻接收不到、也不認可; 她回應(yīng)給兒子的永遠是硬邦邦的事情和道理,留兒子一人在原地疼痛、絕望。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我們發(fā)布的一篇文章,一位讀者憤怒地留言道:
但有意思的是,我們也收到另一條留言:
顯而易見,第一條來自父母,而第二條留言者,是子女。 這兩個留言,巧妙地解釋了一個現(xiàn)象: 父母在等孩子道謝,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但遺憾的是,他們通常都等不到。 就如節(jié)目里的母子,兒子希望媽媽改變,媽媽卻只覺得兒子不夠成熟。 最后兩人相互看不見對方,不歡而散。
父母以為自己愛孩子,但有時候,孩子感知到的卻是相反的。 在父母面前,孩子們感覺自己在一座大山前奮力地活著,爭不過,說不服,斗不贏。 好像除了繞著走,別無它法。 就如節(jié)目里的兒子說:我今年27歲,作為孩子,跟父母這么疏離,我挺可悲的。 心理咨詢師劉颋颋曾在團體中問我們一個問題: 如果父母不能如你所愿地去愛你,你該怎么辦? 面對無法改變的父母,作為孩子通常有三種反應(yīng): 第一種:恨他們。 不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發(fā)泄恨意。 恨是將自己從家庭中解脫出來的第一步。 但長遠來說,只有恨,作用非常有限,并且可能有副作用。 在咨詢室中,我們常見到一邊恨父母,一邊認同父母的人。最終自己不經(jīng)意之間,就變得跟父母一樣。 第二種:認命。 認命有兩種形式:
你這樣對待我,那我也這樣對待你; 你挑剔我,我就用你的標準挑剔回你。
放棄跟父母真實的溝通,甚至斷絕聯(lián)系。 就像節(jié)目里的兒子,他最初的心愿,就是打破跟媽媽這么多年的疏離。而聊到最后,他只感到累、無奈,一句“算了”放棄了溝通。 在這樣無解又無望的關(guān)系困境里,幸運的是,我們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 用游戲的心態(tài),贏他們。 恨和認命,是相對容易的事情,但也是一種被動的選擇。 甚至,因為與父母的關(guān)系如此重要,所以你會不知不覺地把這種被動復(fù)制到你其他的人際關(guān)系中。 無論你在外邊多有成就,這種被動、無助的陰影會跟隨著你。讓你在與朋友、同事、伴侶的關(guān)系中,也成為被動的那個。 而贏,需要你主動出擊,而不是在原地等待父母做出改變。 它意味著你要接受客觀現(xiàn)實——我的父母無法改變; 并且開始面對你自己——我要如何愛自己? 也意味著你要獨善其身,敢于去獲得你要的、而他們未曾給得到你的尊重、獨立、平等、真實,以及愛等等。 怎么贏? 在我開設(shè)的即興心理戲劇團體里,有這么一個劇情: 男主帶女友回家見父母,但媽媽不喜歡兒子帶女友,這時該怎么辦? 第一場演繹: 兒子帶著談了兩年的女友回家見父母。 強勢的媽媽,根本不把女朋友當回事,還當著她面,直言要兒子去跟某個商業(yè)伙伴的女兒相親。 兒子好說歹說,但媽媽就是不接受,甚至還揚言如果不聽話,就斷絕母子關(guān)系。 最后劇情以無可奈何的男主眼看自己的女朋友哭著跑了結(jié)束。 第二場演繹: 兒子再次回家,希望勸服媽媽接受女朋友,媽媽依然一副“我是你媽我最大”的架勢。 現(xiàn)場陷入了僵持,而一旁的女朋友有點恨鐵不成鋼。 此時,作為帶領(lǐng)者,我做了一個干預(yù)—— 讓這個扮演女朋友的女孩去反串扮演男朋友,男朋友也反串,扮演女朋友,兩人角色互換。 第三場演繹: 一個新男友、新兒子的形象產(chǎn)生,場面發(fā)生了逆轉(zhuǎn): 新兒子獨自回到家,不再央求媽媽接受,而是向父母宣布自己的決定:
兒子講這段話的時候,冷靜,溫和,反而,這時的媽媽不再咄咄逼人,開始松口了…… 這場反轉(zhuǎn)的劇情,詮釋了“不帶敵意的堅決”是怎樣讓角色實現(xiàn)對媽媽的超越的。 內(nèi)在的力量,是可以通過言語發(fā)揮作用的。 但在發(fā)揮作用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 你對自己的定位。
雖然說“人生而平等”,但在我們的文化情境里,沒有多少家庭的父母覺得孩子生下來之后,就是和自己平等的。 尤其是孩子在從青年到成年,甚至從成年到中年的過程中,都能不斷地感受到這種不平等。 父母有時會自視為可以左右甚至主宰孩子的人生選擇或方向。 當沖突出現(xiàn)又不可調(diào)和的時候,雙方都苦不堪言。 面對父母,沒有平等,很難從他們手中贏回自己的人生。 ![]() 而這個重要的覺察,就是: 我已經(jīng)超越了我的父母。 可以說,在很多受困原生家庭的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避免在新的家庭中,重復(fù)過去的悲劇。 但要意識到這種超越,很不容易。 我的朋友大偉在一次吵架經(jīng)歷里,窺見了家族鏈條一個部分。 大偉因為一件事和父親的意見不一致,雙方爭執(zhí)不下,最后他的父親放下一句“你是我兒子!你就得聽我的!” 然后帶著怒氣就甩門離開了。 這時,大偉兒子走過來對他說:"爸爸,我知道為什么你很多地方比不過我了。” 大偉聽了一愣,覺得這小子好像是看了熱鬧還來嘲笑自己。 “因為你爸爸比我爸爸的差太遠了,他都不懂好好和他的兒子說話的?!眱鹤诱f完還翻了個白眼。 大偉被這個意外的、又很有水平的表揚舒服到了。 他9歲的兒子無意中作了一次裁判,把“懂得好好說話”獎頒給了他。 這么多年,大偉父親的種種強勢一直讓他很難受,他好像從來沒有機會在任何沖突中和父親好好說話過。但在自己的兒子面前,他一直希望能做一個自己理想中的父親。 事后,大偉找了父親再次談起這次的爭執(zhí)。 問他,為什么當時那么憤怒,還摔門走了。(客觀表達) 冷靜后的父親解釋說,之所以甩門離開,是因為他擔心自己會出手打人,再不走開,就可能忍不住了。 在隨后的聊天中,父親還談到了祖父,父親從小是被祖父打著長大的…… 到了自己為人父的時候,覺得無論怎么說也不能打孩子,雖然自己脾氣也不好,但一直堅守著一個底線:不打孩子。 大偉想到兒子給自己頒的“好好說話”獎,淚水涌入自己的眼框,比起祖父來,自己是否應(yīng)該頒一個“不打孩子”獎給父親呢? 回家路上,大偉想到兒子9歲就波瀾不驚了,長輩發(fā)生了嚴重的爭吵,還能在關(guān)鍵時候幽他一默,換了自己可能就害怕得躲起來了—— 兒子的心智已經(jīng)超越了父輩,跳出了家族的強迫性重復(fù),這當然也是一代代超越的結(jié)果。 想著4代人的互動,大偉覺察到了這個「超越」,笑了出來。 他也終于可以放松一些,去更加堅定地支持自己,用一種平等的狀態(tài)去面對上一輩人。 這種超越,或許正在不同的家庭上演著。 “雖然我爸(媽)那樣對待過我,但我不要那樣對待我的孩子?!鳖愃频脑?,我在咨詢室聽過若干次數(shù)。 在超越父母的這個事上,不應(yīng)該是他們簡單粗暴對你的時候,你打回他們;也不一定是他們叱責(zé)你的時候,你用更高的分貝對他們吼;而是—— 你用自己發(fā)展出來的更成熟的心智面對他們。 作為晚輩,你可能永遠改變不了身處局限中的父母了,但你能讓自己活得更好更從容、能盡自己所能愛下一代。 大偉的情況能讓我們看到了改善的大趨勢。 我們?nèi)绻麖姆e極的層面看,無法超越的父母們就像是巍峨的高山,他們有多難搞,你的人生游戲難度就有多大。 作為子女,真正出到社會之前,如果能先在家里(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家是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打打怪、升升級,積攢經(jīng)驗值。 等有一天真的在社會上遇到大BOSS的時候,你也有勇氣迎難而上,因為這陣勢你見過,甚至贏過。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如果父母不能如你所愿地愛你,那么你該怎么辦? 我想,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去超越你的父母。 超越父母,不是去做給他們看,更不是去攻擊他們; 而是想方設(shè)法地在各方面完善自己,以一顆游戲之心告訴自己,雖然他們調(diào)高了游戲的難度,但你保有通關(guān)的希望。 對于深陷親子關(guān)系沖突、無解無望的雙方,這樣做無疑是雙贏的: 對于子女而言,能夠跳出家庭的循環(huán),掌控自己的人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對父母而言,心悅誠服,輸了,其實也是贏了。 因為輸給更高版本的自己簡直是一種榮耀。 有人也許會說,我的父母很強勢,我贏不了。 其實,父母也是從孩子過來的。 強勢,只是他們的一個外衣,當孩子能夠超越自己的時候,父母就會變回孩子。 在你贏之前,父母連自己都不知道:他們在等你贏。 但我們希望,父母不要故意創(chuàng)造這樣的困境給孩子。 愛和真實,永遠是最強的武器,也是一個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你的父母如果沒有愛和真實的能力,超越父母、獨善其身,是你下一代生活在愛和真實家庭的開始。 當不了“富二代”,就當個“富一代”吧。 ![]()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