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參考了前人的讀法符號,制訂了一套簡單易行的吟誦符號。主要是考慮到了電腦鍵盤的特點,保證每個符號都可以直接在鍵盤上敲出來。這套符號一共只有八個,就可以把大部分字音的長短高低、輕重緩急、節(jié)奏韻律基本上標志出來。下面做具體介紹。 吟誦的規(guī)則是因文體而不同的,所以我們在標注符號的時候,對不同的文體是分別對待的。從大的角度來說,文體可以分為詩和文兩類。這兩類內(nèi)部又可以根據(jù)形式分成格律體和非格律體: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曲,文分古文古賦和駢文駢賦。下面說說標注的原則及方法。 1. 近體詩詞曲每個字都標注。近體詩主要通過聲律來造成音樂上的美,所以,我們嚴格按照格律進行標注。以橫代表平聲字,豎代表仄聲字。平仄都有長短之分,一三五字的平聲字一般是平讀的,用“短橫”表示;二四六字的平聲字一般要拖長,用“中橫”表示;韻腳處的平聲字通常拖得最長,用“長橫”表示。仄聲中,上去聲字一般是平讀的,以豎線表示,在吟誦的時候,豎線時長基本相當于短橫時長。入聲最短,以豎線加一點表示,因為入聲屬于仄聲,所以也用豎線,下部的點表示讀得短 而重。平仄不但有長短之分,還有高低之別。大概而言,中古音仄聲比平聲要高,所以我們這套符號橫在下面,豎在上面。吟誦的時候,按照符號的長短處理字音的長短,按照符號的上沿高低處理字音的高低。 2. 古體詩只標注入聲字和韻腳。因為古體詩創(chuàng)作的時候不按照平仄格律進行,統(tǒng)一的吟誦規(guī)則只有入短韻長、依字行腔、依義行調(diào)、模進調(diào)式等。近體詩只能押平聲韻,而古體詩平、仄韻都可以押。所以,當古體詩押平聲韻的時候,標注方法與近體一樣,還是以“長橫”表示。如果押的是仄聲韻,那么要看是上去聲還是入聲,因為兩者的時長差異是很明顯的,如押的是上去聲,也需要拖長,用“小于號”標注。如果押的是入聲韻,還是以豎點標注,不拖長,直接頓住。 綜上,詩的吟誦符號歸納如下: _ 短橫:一三(五)字之平聲字 其一,平聲 __ 中橫:二四(六)字之平聲字 ___ 長橫:押韻之平聲字 | 上聲字、去聲字(非韻字) 其二,仄聲 ! 入聲(含押韻處) < 上聲字、去聲字(韻字) 其三,駢文標注方法。駢文在總體上是以四六字對仗雙行文的,所以也被稱為“四六文”。規(guī)范的駢文也講究平仄的交替。駢文的四字句往往是律句,六字句往往是騷體,所以標注的時候律句按近體詩標注,騷體句按楚辭騷體標注,即除了標注入聲字和韻字之外,對于第一個單獨節(jié)奏單位的字也標注重讀符號,句中的“兮”字標長讀符號。 其四,古文標注方法。讀古文時,字音有平讀、長讀、短讀和重讀四種。我們總結(jié)為“字分實虛入,音分短重長”。符號只有“~ |3 ·”三種:平讀不用標識,“~”表示長讀,“ |3 ”表示入聲字短讀,“·”表示重讀。一般來說,虛字多重讀,實字多平讀,入聲字需要短讀,邏輯重音等處需要重讀,重中之重則可長讀,其余地方平讀。平、重、長讀之間,有時也不是那么嚴格的,其中含有個人不同的理解。所以古文的標注,除了入聲字之外,都可以看成是一種提示?!墩撜Z》等引用《詩經(jīng)》的句子,如果兩句以上,有韻字一對以上,則按四言詩標記吟誦符號;如果只有一個單句,不能成韻,則按照古文標記吟誦符號。這樣比較符合吟誦的實際情況。 其五,蒙學標注方法。本系列圖書中還有一些蒙學作品,視其文體情況標注。比如《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屬于古體詩中的歌謠體,只有押韻,不講聲律。我不主張幼兒認讀入聲字,標注出來就只有韻字,而韻字又在統(tǒng)一的位置上,大家都知道,所以就不標注了?!堵暵蓡⒚伞分v究聲律對仗,屬于近體詩類,所以標注方法如同近體詩。 這套吟誦符號系統(tǒng),是朱立俠博士、薛瑞萍老師和我共同研討修訂的。這套符號究竟適用不適用,還需要做哪些改進,都需要各位老師在教學實踐中給出答案。歡迎大家共同研討!就我而言,我至少知道這套符號的一大不足,就是只標注了讀法符號,沒有標注文氣符號。文氣,大略可以理解為字和字、句和句、段和段的關(guān)系,是古詩文的靈魂。好的詩文吟誦起來,起伏跌宕、輾轉(zhuǎn)騰挪,好像打了一套拳,其中有無窮變化,又有無數(shù)細節(jié),這才是真理解了。不得氣,不可謂真知其文。桐城派所謂“因聲求氣”,所重在此。自宋末謝枋得《文章軌范》以下,歷代也有不少文氣符號留存,但是我們這次沒有設(shè)計文氣符號,因為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而且,文氣符號要依據(jù)對詩文的理解。而對于中華經(jīng)典,我們還不敢說已經(jīng)通曉其含義,可以做示范了。因此標注文氣符號,只能有待于未來。 古人學習,有師傳授。老師的聲音里,已有讀音、讀法、文氣、含義。今人只有文字捧讀,師既不存,道也難存矣。所以本系列圖書中配的吟誦錄音,就非常重要了。有很多符號標不出、文字寫不出的東西,要靠大家在錄音中仔細揣摩。不要僅僅模仿錄音的曲調(diào),真正重要的,是穿過曲調(diào),去體會吟誦的文氣,體會其長短高低、輕重緩急、起伏跌宕、抑揚頓挫的處理,從中可以感受詩文的言外之意。 這次的吟誦錄音,首先注重了誦讀。誦讀是吟詠的基礎(chǔ),誦讀得正確、到位,吟詠才有可能意味俱佳。吟詠是把誦讀表達不足的地方展示充分,是誦讀的升華。誦讀不是今天的所謂“朗讀”“朗誦”。我們所說的誦讀即吟誦的“誦”,是遵守代代相傳的規(guī)則的。它和吟詠的區(qū)別僅在于音樂性,其字音的長短高低、輕重緩急與吟詠是一致的。本系列圖書的吟誦錄音,除了蒙學以外,我都用普通話誦讀一遍。蒙學錄音則是吟與誦交叉使用。 其次,我又用普通話基本調(diào)吟詠一遍。普通話基本調(diào),老師們俗稱其為“礦泉水調(diào)”,是在教授普通話吟誦的實踐中,大家自發(fā)形成的調(diào)子。所有的吟誦班都會自發(fā)形成這個調(diào)子,說明這是今天普通話在大家心中的比較一致的反映。古人讀書是直接跟著老師學的,連規(guī)則帶曲調(diào),成套學下來。但是今天我們很難有這樣的機會了。我們現(xiàn)在學習吟誦,最實用的辦法,是掌握基本的吟誦規(guī)則,用普通話基本調(diào)進行練習,再模仿或參考傳統(tǒng)方言讀吟誦調(diào),以及別人的典范的普通話吟誦調(diào),最后自己吟誦出來。普通話基本調(diào),是句內(nèi)平調(diào),腔音則完全依字行腔,句與句之間則依傳統(tǒng)的吟誦習慣一般有上、中、下調(diào)之別。吟誦教學實踐證明,普通話平調(diào)是每個說漢語的中國人迅速就可以掌握的吟誦調(diào),是我們的本能,只要激發(fā)出來就可以。所以我每首詩文都錄了普通話基本調(diào)的吟詠,目的是為大家的吟誦學習搭一個引橋。 然后,本系列圖書收錄了大批優(yōu)秀的普通話吟誦。這些吟誦是我們面向全國吟誦界征集的,歷時一年多,迄今已收到八千多個錄音,其中也包括我們親自采錄和創(chuàng)作的吟誦。征集、篩選和出版的過程還在繼續(xù)。我們從中精選出了部分相對典范的吟誦,提供給大家,以作參考。這些吟誦人中有老先生,也有學者,更多的是一線的教師,也有部分是中小學生。可以說吟誦錄音是目前全國吟誦界的集萃之作。 這些吟誦大部分是清吟,也有一小部分是配有伴奏的,其中有古琴、古箏、簫、笛等傳統(tǒng)樂器的伴奏,也有鋼琴、吉他等西方樂器的伴奏。伴奏樂器是根據(jù)作品加以選擇的,而吟誦都是符合規(guī)則的。我們還提供了部分伴奏聲效,以及部分蒙學的領(lǐng)讀方式的錄音,以利于教學。 此外,本系列圖書還提供了部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方言文讀吟誦錄音。這些吟誦雖然是方言的,但是其吟誦規(guī)則與普通話的吟誦是一樣的,其曲調(diào)各具地方特色,反映出了漢詩文吟誦的原貌。這些吟誦也可以作為普通話吟誦調(diào)的一個來源。我們一直強調(diào)傳統(tǒng)方言文讀吟誦的重要性。它們不僅是普通話吟誦的根,而且很多吟誦水平很高,原味十足。若你能通過那些沙啞顫抖的聲音而最終喜歡上傳統(tǒng)吟誦,我們將不勝欣喜。 最后,本系列圖書還提供了一批吟誦教學和展演的錄像。吟誦教學的錄像對于大家了解吟誦課堂和學生們的狀態(tài),以及詩文吟誦在教學中的使用都很有幫助。這些錄像都來自于優(yōu)秀的吟誦教師。吟誦展演的錄像大多數(shù)來自中央電視臺“中華長歌行”節(jié)目,以及其他電視節(jié)目和大型文藝演出,都是比較成熟和深受歡迎的節(jié)目,對于大家宣傳吟誦、展示吟誦也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此外,本書對聲調(diào)的辨別,以平水韻為主,平仄兩讀之處,按照字義和格律進行判斷。至于讀音,我們主張以今音為主,入聲字讀短,但在節(jié)奏點、韻腳等關(guān)鍵處如果古今音變不諧,則以中古音變讀。 本系列圖書的教材,每本都配有CD和DVD各一張。CD中主要是普通話吟誦錄音,DVD中則有普通話吟誦、方言吟誦的錄音以及錄像。溫馨提示:DVD是數(shù)據(jù)盤,最好在電腦中使用。 【張翀翼吟誦工作室】責任編輯:張海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