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30日2時25分,中國當(dāng)代文化泰斗授啟功先生在北京北大醫(yī)院停止了心跳,享年93歲。之后,很多仰慕啟功先生的都曾寫過悼文表達(dá)對啟功先生的沉痛哀悼之情。殊不知,1978年,啟功66歲風(fēng)頭正勁時,就曾經(jīng)撰寫過一篇《自撰墓志銘》。 銘文曰:“中學(xué)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yáng),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并無后。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p> 這篇《自撰墓志銘》墓志有銘,刻畫栩栩如生;人生似歌,吟唱娓娓動聽。人生歷程中的種種蜿蜒曲折都化作了養(yǎng)分,為學(xué)因此博大,為人因此寬厚。啟功先生“六十六”歲上就說“非不壽”了,如今可是九三高齡,非博大寬厚而難以抵達(dá)也。對待聲名、榮辱、生死,啟功先生一直是這樣樂觀、曠達(dá)、詼諧。歲數(shù)大了的時候,身體不免鬧出些毛病,他曾因心臟病幾次住院,就笑曰:“嗨,我的心壞了壞了的!”作詩記病,有云:“填寫診單報病危,小車直向病房推。鼻腔氧氣徐徐送,脈管糖漿滴滴垂。心測功能粘小餅,胃增消化灌稀糜。遙聞低語還陽了,游戲人間又一回?!辈皇堑诌_(dá)天地境界的人,能夠“游戲人間”乎? 啟功先生素以寬厚著稱,非仁而有寬厚乎?啟功先生有“寬待仿冒”之美談,他曾到北京潘家園,看到許多店鋪都掛有他的字,這里成了署有啟功名號的書法作品的海洋,可見不著一件系他親手所寫,全是仿作。有人問他感覺如何,啟功先生笑答,寫得都比我好。對于有人建議寫狀子告他們,啟功又笑了:“這些假字都是些窮困之人因生活所迫,尋到的一種謀生手段,我一打假,也把他們的飯碗打碎啦!我為什么要這樣做?”眾人聽了哈哈大笑。寬厚是啟功先生的一種本真品格,其實他拿起法律武器來討說法也是好的,那不也是“法治”與“德治”的統(tǒng)一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