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子
皂莢子圖片 皂莢子圖片 皂莢子圖片 藥材名:皂莢子 拼音:Zào Jiá Zǐ 別名:皂角子、皂子、皂兒、皂角核。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皂莢的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剝?nèi)》N子曬干。防蟲蛀。 性狀:干燥種子呈長橢圓形,一端略狹尖,長11~13毫米,寬7~8毫米,厚約7毫米。表面棕褐色,平滑而帶有光澤,較狹尖的一端有微凹的點狀種臍,有時不甚明顯,種皮剝落后,可見2片大形鮮黃色的子葉。質(zhì)極堅硬,氣微,味淡,以顆粒飽滿、堅實、無雜質(zhì)、無蟲蛀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種子含樹膠(gum)。種子內(nèi)胚乳含由半乳糖(galactose)與甘露糖(mannose),按摩爾比1:3.9-4.0組成的多糖。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jīng):肺;大腸經(jīng) 貯藏:置干燥處。 禁忌:孕婦及體虛者禁服。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中藥大辭典》 內(nèi)服:煎湯,5-9g;或入丸、散。--《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中華本草》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使用。 ①治大腸風(fēng)秘 皂莢子三百粒。破作兩片,慢火炒燥,入酥一棗大,又炒燥,又入酥至焦黑為度,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蒺藜、酸棗仁湯,空心下,良久未利,再服,漸加至百丸,以通為度。(《婦人良方》) ②治腸風(fēng)下血 皂莢子、槐實各一兩。用粘谷糠炒香,去糠為末,陳粟米飲下一錢。(《圣惠方》神效散) ③治里急后重 積殼、皂莢子等分。炒令干燥為末,米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普濟方》) ④治下痢不止 皂角子瓦焙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陳茶下。(《醫(yī)方摘要》) ⑤治腰腳風(fēng)痛,不能履地 皂角子。洗凈,以少酥熬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棗仁湯下三十丸。(《千金方》) ⑥治瘰疬滿項不破,及腫疼痛 不蛀皂子三百個,酒一升半,化硇砂一兩,同浸皂子七日,以文武火熬成,候酒盡為度,每至臨臥,含化三粒。(《博濟方》) 溫馨提示:用藥需謹(jǐn)慎,請遵醫(yī)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