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進北門十條街的街名,從清末民初起一直是無錫老年人考考年輕人對無錫城內(nèi)街道熟悉程度的話題。 舊時無錫縣城圖 咸豐十年(1860)一場戰(zhàn)火,原來的建筑格局有了改變,但主要街道仍變化不大。城內(nèi)不少小巷、小弄都與這十條街有關(guān)系,因此老無錫人都熟悉十條街的街名。民國初年走進北門,有十條街,即: 一、北門上塘街:具體方位是從北門城內(nèi)打鐵橋開始經(jīng)書院街、監(jiān)弄口、盛巷橋、推官牌樓、寺巷口到大市橋為止。這一街段,到抗戰(zhàn)前為了方便郵遞,分別分段為打鐵橋街、盛巷橋街和大市橋街??箲?zhàn)后這一街段,拓寬成中山路。 二、北門下塘街:從北水關(guān)橋開始,經(jīng)留龍橋、旗桿下、泰定橋、胡橋、迎迓亭,到大市橋西堍。 三、東門街:從崇安寺寺巷口起,經(jīng)觀前街,過韓修橋、華德橋直達東門,到民國年間建成新生路后,從新生路口到東門這段便改名為熙春街。 四、南門上塘街:從大市橋西堍向南經(jīng)青果巷、水達(獺)橋、虹橋到南城門。 五、南門下塘街:從大市橋東堍向南經(jīng)風光橋、承賢橋、便民橋直達南水關(guān)橋。中山路沒有延伸前,無錫人習慣叫它“二下塘”。 六、西門街:從前無錫縣縣衙門所在地“老縣前”的一條東、西向的街,東面是“東大街”,西面是“西大街”,西大街北轉(zhuǎn)到西門的一條短小南、北間的小街叫“西橫街”,這三條街合稱為“西門街”。 七、三下塘街:從韓修橋向南經(jīng)斜橋、冉?jīng)軜虻奖忝駱颉_@段街曾叫“南門前街”。上世紀30年代,從公園路口拆除南盛卷,過東門街觀前街一段,將整條三下塘街拓建成“新生路”。 這 新生路盛巷口(1941年) 八、城隍廟街:元代叫陰陽縣街。明代中期,原建在西大街的無錫縣城隍廟失火焚毀,廟雖燒掉,但城隍老爺卻從火場中搶抬出來。一時城隍老爺無處棲身,后由建立在“皂莢弄”的“鄭公祠”鄭儋、鄭元和父子及后裔,捐出東南面的土地,重建“無錫縣城隍廟”,爾后這條街便改名為“城隍廟街”。清末民初,城隍廟東面重建“藥皇廟”,西面建造“關(guān)帝廟”,于是集“藥皇”“關(guān)帝”“城隍”,街名便成為“三皇街”。這一說有些牽強附會。正確的應該是藥皇廟中有三尊高大塑像,分別是傳說中的“三皇”,即神農(nóng)氏、伏羲氏和燧人氏,因此便叫三皇街。 九、學前街:自宋代建成“文廟”(孔廟)起,直到現(xiàn)在,一直叫“學前街”。 十、教場街,即現(xiàn)在的“南市橋巷”。 無錫作為商業(yè)城市,商家與外地業(yè)務往來書信頻繁,一百年前是依賴便人或航班(班船)代遞的。到了上世紀,郵政局建立,郵路開通,新的郵遞需要詳細的通信地址。上世紀20年代開始,無錫開始編立街道門牌。加上城市建設,新的道路開辟,舊的街巷消失。至抗戰(zhàn)前夕,老的十條街仍使用的只有學前街和西橫街、觀前街,原來的北門下塘街分割為旗桿下、胡橋街。為此,當時的無錫人很多已不能正確地說出進北門十條街的街名了。有一家報紙出了一個題目,考考無錫人,題為:“走進無錫北門十條街”,還加上一句“去掉東、西兩大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