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連載五】兩漢如何統(tǒng)一西域,又如何管轄?

 酷媽74nwbm2iwm 2019-07-31

漢朝是中國首個統(tǒng)一新疆的中央王朝

西漢王朝進入西域,是為了消除匈奴給漢朝帶來的長期邊患。這個好戰(zhàn)的強鄰,包括后來的余部政權,前后與內陸中原王朝及割據政權打打和和500余年。匈奴在秦漢之際,已成我國北方草原實力強盛的游牧部落集團,整個中國北方草原和西域,都在其統(tǒng)轄范圍。由此,也結束了該地域草原諸部、綠洲諸邦長期以來不相統(tǒng)屬的分割局面,這為后來全國性的統(tǒng)一局面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西漢強盛之際,匈奴已統(tǒng)轄西域100多年。漢朝前后與匈奴爭奪西域達260余年。

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邊防,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度自愿奉命出使西域,加強了同西域諸地的聯系,為共同對付匈奴奠定了基礎。公元前121年,漢朝大將軍霍去病大敗駐牧于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部屬,漢朝在此置武威、酒泉兩郡(后增張掖、敦煌,為四郡),從而切斷了匈奴同氐、羌諸部的聯系,繼而又同西遷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聯盟。

張騫出使西域圖 敦煌壁畫摹本

前109年,漢軍將領趙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西域樓蘭、姑師等重鎮(zhèn)。之后,天山“南道皆屬”。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漢朝在西域的輪臺、渠犁等地駐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統(tǒng)領之,成為漢朝在西域最早的地方軍政官員。

公元前60年,駐扎西域的匈奴部降漢,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中央政府統(tǒng)轄。至此,西域諸地成為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組成部分。西漢末,外戚作亂,王莽篡權,并實行了錯誤的邊疆政策,天山南北各地復陷分裂割據狀態(tài)。東漢初年,北匈奴借機南攻漢境,又進西域。

公元73年,東漢大軍攻伐北匈奴,于天山東部一帶擊敗匈奴部,并逐步收復天山南麓失地;至151年,最后一次擊敗匈奴,使之退出西域。期間,東漢與匈奴爭奪西域,三戰(zhàn)三休,史稱“三絕三通”。這也是中原王朝與匈奴交替統(tǒng)轄西域的過程。東漢“絕”于西域時,正是匈奴統(tǒng)轄時;反之亦然。東漢統(tǒng)一西域之路雖然曲折,但統(tǒng)一仍是大勢。

設西域都護府,統(tǒng)轄西域50國

公元前60年,漢朝在西域設都護府,駐于烏壘(今輪臺縣策大雅),統(tǒng)轄天山南北及帕米爾高原50國,人口120余萬,使中原王朝疆域“開史上空前之盛況”。這也是中國中央王朝在西域首次設立的最高政權機構。到東漢后期,漢在西域示弱,西域都護府被次一級的西域長史替代。

西域都護府,首任都護為鄭吉。因“兼護南北兩道之屬國,故號都護”,對西域地區(qū)實行政治、軍事、屯墾等管理。其管轄范圍為天山南北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直至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qū),最高官吏為都護,相當于漢朝地方行政最高一級長官——郡太守。自創(chuàng)設至東漢初廢止,共有都護18人,首任都護為鄭吉,后有記載的有甘延壽等10人。東漢自收復西域后,力量不如西漢,但基本沿襲舊制,先后任都護的為陳睦、班超、任尚、段禧等人。到公元86年,“凡七十余年”,西域都護由西域長史替代。其后,西域長史又移駐柳中(今鄯善境內)、于闐(今和田),直到東漢末年,任此職的先后有班超等9人。班超堪稱歷史楷模,在西域奮斗了31年,功績彪炳史冊。今天的喀什地區(qū)疏勒縣立有班超等人的塑像。

在軍事方面,西域都護府設有西域副校尉,為其副職,由漢朝中央直接任命,其職能是主管軍事。東漢后期,西域副校尉常駐敦煌,見于記載的副校尉就有陳湯等5人,還設丞1人,司馬、侯各2人。

在屯田方面,為了自籌軍糧,漢朝于公元前48年設置屯田官戊已校尉,駐車師前部高昌壁(今吐魯番高昌古城)。其下屬設“丞、司馬各一人,侯五人。”此外,西域各地還置有相應的屯田機構和屯田官,如鄯善伊循城的“伊循都尉”。

當時,西漢政府在西域還建有一系列的軍事交通設施。為確保西域天山南北兩道的安全,西漢政府在交通要道上修筑了許多城壘和烽燧,駐扎戍邊,除執(zhí)行軍事任務外,還管理交通運輸和稽查行旅。

在今羅布淖爾北岸焉耆至拜城之間,發(fā)現許多大小不等的漢代城壘及烽燧遺址,有些地方還能見到古代道路痕跡。庫車縣西克孜爾尕哈的漢代烽燧臺是現今保存最好的一處遺址,其巋然高聳,四望極目,至今可以想象到當時戍卒晝夜守候的雄姿。

西域都護府所轄曾達50國。它們是:

(1)昆侖山北麓的若羌(今羅布泊以南)、鄯善(今羅布泊西北)、扜彌(今于田縣境)、于闐(今和田縣境)、莎車(今葉爾羌、澤普、葉城一帶)等11國。

(2)天山南麓的疏勒(今喀什一帶)、姑墨(今溫宿至阿克蘇市一帶)、龜茲(今庫車縣境)、烏壘(今輪臺縣東策大雅)、渠犁(今庫爾勒市西南)、等11國。

(3)天山以北及東疆地區(qū)的車師后(今吉木薩爾縣南泉子街一帶)、車師前(今吐魯番交河故城、)單桓(今烏魯木齊一帶)、蒲類(今巴里坤湖附近)、包括烏孫(今伊犁河流域)等16國。

(4)在帕米爾及其以西地區(qū)的烏秅(今巴基斯坦坎巨提地區(qū))、大宛(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境內)、休循(今阿克陶縣西)等12國。

對地方官吏的任用和遣使納貢

漢王朝除了在西域直接設立機構和派遣官吏以外,還冊封各國國王,給各國國王和官吏頒賜印綬,以實行地方自治管理。各地方政權也以遣使、納貢、派遣侍子(作人質的王子),以示臣屬。

據記載,有20人先后被冊封為王。漢朝給西域頒賜的印綬有兩種:一是金印紫綬,由國王佩帶;二是銅印黑綬,由級別較低的官吏佩帶。

西漢時期,西域各地,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自譯長、城長、君、監(jiān)、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當時,各地的地方官吏都由出生于本地的人擔任,但需“佩漢印綬”。1976年在沙雅縣發(fā)現的“漢歸義羌長”銅印,便是這一歷史的印證。

漢朝贈西域首領的八龍紋金帶扣 焉耆出土

遣使納貢是西域各地政權對漢朝中央政權表示服從的一種方式,也表明了西域各地方政權對中央政權的隸屬關系。在遣使過程中,為了表示對漢朝中央王朝的臣屬,西域各地方政權往往以派遣侍子作為人質。當時,見于記載的就有扜彌、樓蘭、大宛、莎車、于闐、鄯善、車師、焉耆、烏孫、疏勒等國。127年,據《后漢紀》載,“諸侯、王、公主及外戚家婦女,郡國計吏、匈奴單于、西域三十六國侍子皆會京都”。

“納貢”不僅作為一種經濟的交往,更重要的是為政治服務和一種臣屬的象征。西域各國每年攜帶著各自的貢品,不遠萬里前往長安朝貢,都能得到漢朝政府的饋贈,凡來貢者人人有份,他們還可以得到價值昂貴的絲綢。實際上,饋贈的絲綢,遠遠超過“貢品”的價值。這成為漢朝政權的一種象征。也是以后中原王朝和地方割據政權歷朝歷代對西域各地方、或相對獨立王國進行統(tǒng)轄,或加強政治關系的一種途徑。

(本文執(zhí)筆:李德華 李紹先;注釋和參考資料部分在此省略。

下期標題:魏晉南北朝割據政權與西域

——漢人社會群體在吐魯番活動至少千余年

來源:兵團新聞網,編輯:袁晶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