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又到一年一度的入學季,我想只要有孩子的,沒有不為孩子上哪個幼兒園糾結的。 是選公立還是私立?私立的選什么理念好?有必要花太價錢上雙語園、國際園嗎?英語啟蒙和性格培養(yǎng)、智力開發(fā)比哪個更重要呢?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我的舊文,談談我的想法。本文首發(fā)于去年7月27日,原題為《如何選擇幼兒園?試試我的“互補法”》。 關注我的讀者中很多人是“看著”悠悠長大的,大家看了我這幾年寫的文章,是不是覺得悠悠在德國上的幼兒園就是“完美”的? 其實世界上哪有所謂的完美幼兒園,何況悠悠在德國上的不過是家門口的一所普通公立園罷了。 去年的時候我就在認真考慮給悠悠換幼兒園,還去考察了別的幼兒園。 悠悠目前所在的幼兒園,是她從一歲半就開始入讀的,也有師生比例低的問題。悠悠升到樓上的三至六歲混齡班后,班里22個孩子,只配兩個半老師。那半個還是殘疾人,一周來三天。(為什么老師還有殘疾人,我寫過《生活在多元價值觀的德國社會是什么體驗?》) 也就是說一周中有兩天時間只有2個老師要管22個孩子。當然,有時會有師范學生來實習一學期,就會多一個老師,但那是碰運氣,不是一直都有,也不是每天都來。 德國幼兒園基本都是自由玩,如果師生比低,師生之間的一對一互動時間就會下降,再好的理念也無法得到很好的實施。 悠悠原來在樓下小班時,3個老師經(jīng)常帶著12個娃去森林里玩,風雨無阻。后來升到樓上大班,反而因為老師不夠,去一趟森林都成了奢侈。 每個孩子無法得到老師足夠的關注,那么孩子從老師那里所能得到的啟發(fā)和引導肯定是會打折扣的。據(jù)我觀察,孩子們之間的互動交流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為此,我們動了給悠悠換幼兒園的心。我們全家一起去參觀了一家口碑非常好的森林幼兒園。悠悠上小班時最喜歡的老師辭職后就去了這家森林幼兒園,我們很想跟隨這位老師,讓她繼續(xù)帶悠悠。 森林幼兒園實拍 森林幼兒園是私立幼兒園,每個月相比公立園,要多交200歐,但是師生比能達到1:5。這么高的師生比,可以看到老師與孩子的互動明顯多得多,老師與每個孩子的關系都更親密,讓我羨慕不已。 我回家認真思考了幾天,沖動了幾次,最后還是決定不轉園了。但是如果我生了二寶,一定會從一開始就把二寶送到這家森林幼兒園去。 不轉園的主要原因是悠悠不想轉,她喜歡現(xiàn)在的幼兒園和小朋友,她不想離開她的朋友們。這些小朋友都住在我們家附近,放學后和周末約玩都方便。 而森林幼兒園離我們家有20分鐘車程,每天要開車接送,對我和悠悠爸爸來說是新增的負擔。而那里的小朋友都住得比較遠,平時約玩不太方便。 加上轉園有可能導致我們失去之前辛苦建立的朋友圈,又要花很多心力重新結交新的朋友,轉過去只讀兩年,值不值得? 森林幼兒園實拍 于是,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最希望悠悠從幼兒園獲得什么? 對于我來說,我最看重幼兒園的社會屬性。我認為幼兒園的核心作用是讓孩子學會適應集體生活、鍛煉社交能力、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規(guī)則意識,再加上一個德語環(huán)境。 這幾點幾乎都是家庭教育比較難提供的(某些規(guī)則和社會行為只有在集體中才會出現(xiàn),比如排隊、輪流、交友、分享、在眾人面前發(fā)言等),而悠悠現(xiàn)在上的幼兒園可以滿足我在這幾點上的要求。 想到這些核心要求都能滿足,我覺得要我放棄我和悠悠現(xiàn)有的朋友圈,重新適應新環(huán)境,每天開車來回40分鐘接送,是不值得的。 她現(xiàn)在的幼兒園所不能滿足的是,與老師的頻繁互動以及來自老師的關注和指導。這不是說孩子和老師關系不好,只是說從老師那所能獲得的教育要少點兒。 我明白,孩子是需要從與大人的對話中學習的。如果老師與每個孩子的互動不夠,那只能我自己上了。 所以,每天悠悠放學回家后,我就放下手頭的工作專心陪伴她,和她一起玩桌游、角色扮演,周末帶她出去看世界,在對話和互動中給予她充分的引導,幫助她認識世界。 還有德國幼兒園比較輕視的認知和英語,我也會在家給悠悠加強一下,比如做邏輯狗、學而思,互動書、迷宮書,講英文繪本,看英文動畫片,以及借助APP網(wǎng)課適當補一補。 可以說,我的家庭教育是與幼兒園互補的。 幼兒園強的地方(比如運動、音樂、畫畫、手工和德語),我在家里就可以少做點;幼兒園弱的地方(比如閱讀、認知、數(shù)學、科普等),我就會在家里多花時間進行輔導。 我不指望一個幼兒園能面面俱到。 哪怕是我看中的森林幼兒園,我也是看中了它在創(chuàng)造力、社會能力(有很多集體活動)、韌性和運動方面的優(yōu)勢。森林幼兒園比較弱的認知、閱讀、數(shù)學等方面還是需要我自己在家加強的。 森林幼兒園實拍 我想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到大家在幼兒園的選擇上。 沒有完美的幼兒園,但或許我們努力一下,能做到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完美結合”: 選擇幼兒園時,我們可以將家庭教育的弱項交給幼兒園去做,自己擅長的就不必強求幼兒園了。 比如,我認為認知方面恰恰是最容易在家教的,所以我選幼兒園,最不看重的就是它“教不教東西”。 基礎的數(shù)數(shù)、算術、認字、唐詩等內容在家就很容易教嘛。而且學這種東西,孩子一個人在家學,和在集體中學沒有區(qū)別,這不應該成為考核一個幼兒園的重點標準。 幼兒園應該成為家長的得力助手,多教些家長在家里教不了,或者說沒有精力去教的東西,組織一些在家里實現(xiàn)不了的集體活動。 比如舞臺?。ɑ蚪巧缪萦螒颍⒍嗳俗烙危ê献骰蚋偁帲?、故事會(讓孩子輪流當著大家的面講故事)——這種活動都屬于社會屬性范疇,在家學和在集體中學差別很大,必須由幼兒園或機構來填補。 再說英語,如果家長英語弱,又非常想走留學這條路,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趁孩子在學外語的敏感期送去雙語幼兒園或國際園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學英語需要環(huán)境和時間浸泡,孩子在幼兒園呆的時間相比在家還長。 可是如果家里能提供一定的英語環(huán)境,預算又有限的話,把國際園一個月一萬多的學費省下來去報個線上英語班,堅持學下去效果也不差的,也能與幼兒園形成很好的互補,省下好幾萬塊的國際園學費。 其實,幼兒園除了上面提到的社會屬性,其余的都可以通過家庭教育來補充。這么一想,是不是突然覺得幼兒園好選了呢? 自己哪些方面弱,就選那些方面強的幼兒園來互補唄。 一個幼兒園,只要老師有愛心耐心,不阻礙孩子的正常發(fā)展,不強迫孩子做違背發(fā)展規(guī)律的事,再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玩耍時間去發(fā)展社會性,去運動,偶爾再來點集體活動(如前面提到的舞臺劇、故事會),我覺得就算是達標了。 其余的都是錦上添花,每個家庭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濟能力和需求來選擇。沒有必要花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大價錢去離家很遠的地方上。 我不建議帶著孩子每天花太多時間在通勤上,一是路上不安全,二是消耗精力時間。不如把這個精力和時間省下來用在親子陪伴和家庭教育上面,也能達到好的效果。 至于選擇哪種理念的幼兒園,我只能說是各有千秋,也各有缺點。必須根據(jù)孩子的性格和偏好去選擇。 悠悠愛運動,喜歡和別人一起玩游戲,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玩。她這種性格就很適合森林幼兒園,不適合蒙氏園。 了解自己和孩子再做選擇,沒有最好的幼兒園,只有最適合的!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摘自德國育兒悠悠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