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JI為代表的冷淡、極簡的設計風格,在年輕人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這種性冷淡風,并非日本、北歐獨有,早在古代,技藝高超的中國匠人們就已經撥冗就簡,造就了簡約雅致的中式審美范式。兼具收藏價值與實用性的紫砂壺,就是個中典范。文景選擇了紫砂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十一把紫砂壺,均為大師手制,各位從中可一窺中式極簡之美。 ■ 圖/文選摘自陳傳席《紫砂小史》,文字有刪改。
01 水仙花六方壺 明 時鵬 ■ 水仙花六方壺,時鵬作,高9cm,寬10.5cm,現藏香港茶具文物館。 時鵬是明代宜興“四大家”之一,也是后來的紫砂名家時大彬的父親。 水仙花六方壺底刻有“時鵬”二字楷書。這把壺是否為時鵬的作品還是問題,因為時鵬時代,工藝和造型都很難達到這個水平。時鵬的壺以古拙為特點,而此壺特點恰是秀韻、精巧、雅致。當時的壺形或筋紋,或幾何,似這種筋紋、幾何、自然三體之結合形式,十分少見。但不論壺是否是時鵬所作,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02 六方壺 明 時大彬 ■ 六方壺,時大彬作,高11cm,口徑5.7cm,現藏揚州博物館。 時大彬是時鵬之子,明代被公認為第一大家,是紫砂壺成熟期(明萬歷至明末)的代表人物。他制作紫砂壺有時陶土,有時調砂,將紫砂壺的各種款式及土的色澤變化發(fā)展得比較充分。他的紫砂壺藝術避免嫵媚,追求樸素典雅堅實沉著的風格。起初,時大彬喜好作大壺,后來聽文人品茶談話,改作小壺,以應文人飲茶風尚之需。他在紫砂陶藝史上是向大雅方向發(fā)展的標志性人物。 六方壺就是小壺,屬大彬改制后的作品,紫砂泥比以前更加細膩,形制在繼承傳統樣式的基礎上也做了重大改變。過去的六方形壺上大下小,且壺口也是六方形的。大彬這把六方壺是把六塊長方壺片挺直地鑲在壺底外,還將傳統的六方蓋口改為圓形。 這一改革是有傳統哲學思想為據的,中國古人認為“天圓地方”,人“頭圓腳方”,凡合乎天道的東西莫不如此。因而,大彬也把壺的上部改為圓形,以符“天圓地方”的原則。這把壺在紫砂工藝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03 云蝠方壺 清 陳鴻壽(曼生) ■ 云蝠方壺,陳鴻壽設計并刻銘,高7cm,口徑6.6cm,現藏蘇州文物商店。 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篆刻家、書法家、畫家、紫砂陶壺設計家。他在篆刻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泠八家”之一,也是乾隆中后期至道光年間在紫砂壺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位人物。 清初至陳鴻壽時代近二百年,紫砂壺的設計燒造急需改進,陳鴻壽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他以其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設計了眾多流傳甚廣的壺式,被民間歸納總結為“曼生十八式”。其設計的壺最主要的特點是去除繁瑣的裝飾和陳舊的樣式,務求簡潔明快;其次是壺身上留有大塊空白,上面刻詩文哲句等。 云蝠方壺呈四方形,蓋、紐加足皆是四方形。上部飾蝙蝠云氣。壺身的一壁飾塑山水畫,另一壁刻銘曰:“外方內清明,吾與爾皆亨。曼生?!薄巴夥絻惹迕鳌庇饕庾鋈说牡览?。“清明”即對事理明白,如果糊涂無知,“外方”就成為魯莽。這個壺僅有“曼生”款,故可能是其自制。 04 合歡壺 斗笠壺 清 陳曼生設計,楊彭年制作 ■ 合歡壺,陳曼生設計,楊彭年制作,高8.4cm,口徑7cm。 ■ 斗笠壺,陳曼生設計,楊彭年制作。 一般說來,曼生壺的樣式由陳曼生設計,由楊彭年兄妹成型,再由陳曼生題字刻銘。 合歡壺在肩部刻“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曼生銘”。壺底有印“阿曼陀室”,把梢印“彭年”,此壺是陳曼生和楊彭年合作的精品?!昂蠚g”是二人共同歡樂。凡是這樣以當中為分界,其上呈覆式,其下呈仰式,而合為一體者,皆稱“合歡”,其意讀者自可以意會。 斗笠壺,底印“阿曼陀室”,壺把下印“彭年”;壺腹刻“笠陰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曼生銘?!睏钆砟曛瞥?,陳曼生設計并刻銘。壺像一個斗笠,十分簡潔。銘文頗令人玩味。 05 柿形壺 清 楊彭年 ■ 柿形壺,楊彭年作,高8cm,唐云藏。 楊彭年是乾隆至咸豐間宜興人,兄妹皆以制壺為業(yè)。楊彭年在紫砂藝術史上貢獻有二:其一,他擯棄了乾隆雍正后的印模方式,恢復時大彬等人的捏造之法,天然質樸。其二,他和陳曼生配合,大興文人壺風,使紫砂壺和詩文畫印合為一體。 楊彭年不只和陳曼生合作,也和其他文人合作。柿形壺便是。 柿形壺底陽文篆書印“石楳仿制”(楳是“梅”字的異體字),把下有“彭年”陽文篆書小印,可知此壺為楊彭年和文人朱石梅合作。樣式仍是曼生式,“石楳仿制”可能即仿曼生式。壺上刻銘:“范佳果,試槐火,不能七碗,興來惟我。石楳制?!薄胺都压奔匆约压ㄊ磷樱樵煨湍J街瞥纱藟??!安荒芷咄搿钡涑霰R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 ”;“興來惟我”是興來獨知有我的意思。 06 一粒珠壺 清 邵友廷 ■ 一粒珠壺 此壺由清代道光、同治年間的制壺高手邵友廷制作,樣式與邵文銀的圓珠壺極為相似,但更顯渾圓敦厚。所謂“一粒珠”,是形容壺身如同一粒珠,壺紐亦是一粒珠。 07 掇球壺 民國 程壽珍 ■ 掇球壺,程壽珍作,高13.5cm,寬12.6cm,現藏香港茶具文物館,宜興紫砂工藝廠也藏有相同的一把。 清朝的滅亡、民國的建立,沒有影響宜興紫砂器的生產,而且還繼續(xù)地蓬勃發(fā)展了。程壽珍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程所制壺不務妍媚,于粗獷中求精細,渾樸中見秀逸。其中晚年制壺唯三式:掇球、仿古、漢扁。他曾獲南洋勸業(yè)會金獎,為紫砂史上首次,又在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得獎狀。 掇球壺身像個球,壺蓋像個半球,體面圓潤、線條圓潤、流把圓潤、紐蓋圓潤,集豐滿、儒雅、古樸、沉著于一身。一覽而知非尋常之物,做工尤精于前人。 這把掇球壺底部鈐陽文印:“七十二老人作此茗壺,巴拿馬和國貨物品展覽會曾得優(yōu)獎。”此外壺把下有楷書“真記”一印,蓋印方形篆書“壽珍”。這把掇球壺堪稱最能代表程壽珍的藝術風格和成就。 08 方斗壺 民國 黃玉麟 ■ 方斗壺,黃玉麟制,現藏美國堪薩斯城的納爾遜博物館。 黃玉麟,宜興人,善制掇球、方斗、扁圓。 所謂“方斗”,即古代農村量米麥的用具,這種形式大概寓有發(fā)財之意吧!壺體由四個正梯形組成,上小下大,蓋方正,紐立方,流把皆方形。壺體一面刻黃慎的《采茶圖》,一老人席地而坐,身旁一籃茶葉,橫一根長杖。左上刻“采茶圖。廉夫仿癭瓢子”。癭瓢子就是黃慎(1687—1770),清代中葉畫家,長期寓居揚州,是“揚州八怪”之一。此壺上《采茶圖》為陸廉夫仿摹,但與黃慎所畫無別。 09 鷓鴣壺 當代 顧景舟 ■ 鷓鴣壺,顧景舟作,高12cm,口徑6.1cm。 顧景舟,宜興人,1915 年生于陶藝世家。其制壺格調高雅,具有文人風范和傳統內涵。他自己對壺的要求是:要明確地安排制作壺的大“面”,即壺身;要鮮明地強調壺身每個部分。由點、線到面,交代清楚線條的來龍去脈、緩沖過度、明暗轉折、虛實對比。新一代紫砂壺高手以及紫砂壺廠的負責人,多數出于他的門下。國家授予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鷓鴣壺,蓋印“景舟”,壺底刻:“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y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洲記,時年六十有九?!睆乃目逃浿兄溃?983 年其妻因病去上海就醫(yī),他陪住在淮海中學,制了這把壺。壺名“鷓鴣”,不解何意?但此壺壺藝之精工、格調之高雅,有目共睹。一般的壺美在外表,顧景舟的壺尤重內在氣質,故其壺耐看。 10 曲壺 當代 張守智設計,汪寅仙制作 ■ 曲壺,張守智設計,汪寅仙制成,壺高17.4cm,口徑10.1cm,現藏宜興紫砂工藝廠。 曲壺是由一條曲線旋轉而成,從壺口一端到另一端,再到提梁、到腹壁、到壺底、到壺流,一氣呵成。其構思來源于對蝸牛的觀察,從蝸牛的爬行狀態(tài)中總結提煉出適合于壺體的流動的線面。曲線所形成的整體中,上虛下實成為對比,提梁至蓋之間是個空間,這空間也是壺的一部分,在書法和繪畫中叫“布白”“計白當黑”。壺的下部分是實的,實際上外實內空。 傳統砂壺大多顯示出靜態(tài)或平態(tài)之美,而曲壺則顯示出動態(tài)之美。作者思想中受到西方造型藝術形式的影響亦不可忽視。西方國家尤其是德、英等國的瓷器設計多動勢。曲壺的設計者張守智當時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既注重研究中國的傳統陶藝,同時也大量接觸西方的設計樣式,這是宜興陶瓷藝人很難做到的。 作者:陳傳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