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觀天地有常運日月有常明四時有常序神鬼有常靈。非獨天地、日月、四時、神鬼 己也即帝王之選興亦然。至于族中也何獨不然哉而今吾毛氏公同商議嘗言先雖美弗 彰莫為之后雖盛弗傳莫為之。且又聞詩曰“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禮曰“君子尊祖故 敬宗敬宗故收族?!眲t凡同宗者明發(fā)而念我先急難而思同室。所以相親而愛者端有譜 焉。??使之家喻而戶曉也。我毛氏若不敘譜以統(tǒng)計之使之念一脈之傳流篤同姓而懷雍 睦將同宗共祖之人或相逢而不相識。甚且至有一室而操戈斯誠大可慮者矣故胞弟炳文 請同族公議詳查宗派纂訂世系之遠近細注輩數(shù)分列族人之尊卑。務使父子祖孫考之 不爽尊卑長幼望之了然。閱斯譜者由其身以推及祖父由祖父以推及高曾由高曾而推及 高曾之所自出。將百余年前■只一家矣數(shù)十世上■只一人矣。孝弟之心雍睦之意有不油然 而生者耶吾毛氏家譜清乾隆二十年先祖桂模草修未成年深日久序文破壞遺有“洪武二 年由山西洪洞縣遷湯。始祖至五六世遠不可考。不敢妄錄數(shù)語。”至今已六七世中隔甚遠 若不添續(xù)恐將欲續(xù)而不能矣。我胞弟以訓蒙為業(yè)遇暇時輒談及此卒至成功。予喜斯譜 之敘可以教親可以教讓可以示后世而垂無窮也。于是為敘序。 十一世孫 煩成謹序 湯陰大殞村毛氏家譜序 家之譜猶國之史也。史不著無以考內政之良窳外交之盛衰譜不修則昭穆失序、支派不明。 上而祖宗之嘉言懿行無由表現(xiàn)下而子孫之繼志述事何以□循且瓜瓞綿綿云■日眾遷徙 流離散處四方勢必覿面不識等于路人。以一脈相傳之宜孝宜悌之宗親而至異姓不如喜 無慶喪無吊痛癢無關亦人生之缺陷乎吾毛氏族譜僅有四世祖桂模抄寫一冊渺不可 考即以六世祖自許公為始祖。余曾憶光緒二十九年建筑鐵路京漢道線直貫祖塋。先四 叔時敏公目睹心傷不忍埋沒。敬擬祭文光緒二十九年歲在癸卯十二月朔越祭日甲不合族 人等曰馬鬣高封豈肯動擾牛眼吉地誰肯更張今皇上創(chuàng)修鐵路悉改舊章假手外國勢屬 甚強愚子孫求繞墳墓邑舉官先送學堂。萬思無奈謹以番帛酒醴清饈素品之儀致祭于 顯祖父母之前。子焉開壙勢難久留遠移鐵路之外。地不易擇仍葬先塋之旁先祖有靈 來格以享尚饗。播遷路西開壙后啟出橫碑一方載有毛氏幽石天啟二年字樣。又聞上官 村毛昶熙官位尚書時來認同宗。無譜可查截去墓碑一方以作同宗之據(jù)。此之碎碑殆即上 官村截截去者也。然日久年深湯滑兩縣世系世次無以考查欲會修一譜勢所難能僅按住 在本縣者極力采訪期無遺漏。編修成帙。仍尊自許公為始祖其五世以上暫付缺。如木本 水源、人孰無祖是所望于后裔之賢孝者再為詳考耳。 十一世孫 炳文 謹序 動 炳 校正并書 洲 毛氏淵源初探 姓氏尋根《百家姓》于毛氏之下注有“西河”字樣十一世祖炳成在世時由于書法出眾常 在族人樓門匾額上書寫“西河世澤”“西河傳世”“西河千古”等詞。而我輩都不甚了了。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曾詳盡地記述了華夏氏族的淵源與演變。他上溯到三皇 五帝中推到與毛氏攸關的文王姬昌。使我輩得知我們是三皇五帝的后裔是黃土高原的 子孫是龍的傳人。 我們的祖先曾進行過多次東遷。他們早期生活在豳今陜西旬邑。后遷岐山定居。商周“岐 山鳳鳴”文王出世均在此地這便是“西河”的來由。 《河南廣播電視報》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八日登有“毛氏——源在宜陽”。其中說毛氏來 源有二周文王的兩子均與毛地有關。其中一個叫叔鄭的受封于毛地創(chuàng)立毛國今岐山東南 為公爵世稱毛公。清道光末岐山曾出土毛公鼎上有銘文四百九十七字后來毛氏家族又遷 至山西洪洞。明洪武二年再遷至湯并敘有至毛公自許祖之先有五世祖詳情失考?? 時至一九五六年京廣鐵路增修復線始祖之墳又須重遷。我族人在十世祖嘉仲、十一世祖 進福、十二世祖均正清海均民等合議下再遷至南洼三塊地中間一塊西埂邊并立青石碑樓以 示紀念。可惜在一九五八年“大辦鋼鐵”中將碑樓損毀墳臺也夷為平地。悲也此毛氏家 之不幸也。 十三世孫 志學 撰文 十二世孫 良人 校閱 公元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旬 ? 毛氏祖塋重修碑記 族 譜 序 國著史以記興替辨忠奸邑修志以載教化述資政族修譜以分長幼明尊卑。倍 哉修譜誠為人之要事奈何人多于斯而忽于行未能如焉實可嘆也。然不念水源木本之相 尚而仁人孝子不取矣吾族知其然故以修譜為至要之務以維報本大典使追遠之義而繼 孝敬之禮得世襲長存乃不愧為吾輩之天職也。 吾毛氏系出姬姓為周王室之后裔。始祖毛公諱全字明相傳生于浙江衢州后遷鄂地黃 龍安居書香少入邑庠后從政習武佐大明以興建都金陵。時一三六八年太祖登基 念我祖戰(zhàn)績顯赫功勛卓著詔封為武略將軍。洪武十六年一三八四年孟冬告老還鄉(xiāng) 奉旨安居創(chuàng)立太和村。依鳳鳴朝陽之靈氣續(xù)太和毛氏之香脈迄今后人已逾萬人之眾矣。 吾始祖創(chuàng)太和雖已六百余載但族譜至九世祖■公方立且年代久遠滄桑多變老譜弗全 實為吾族所同悲也。嗚呼老譜既失傳于前恐新譜再失修于后更成憾事。故族人于一九 五一年冬據(jù)碑石記載及各分支珍存零落之史料匯成新譜初稿縱橫參閱上下吻合秩序昭 然。本應十二年繼續(xù)完善奈三年災患十年浩劫接踵而至致國家于水火之中民皆弗安 又中斷二十有九載豈不令人痛心耳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泰民安大治在望吾族 人思本源之義勿忘篤親睦之恩未泯于一九八○年春聚于祖塋寶地太和村重修族譜使之 明世系別支脈寓敦宗睦族之至誼也。 吾族人才輩出移居更廣而發(fā)達之通訊使更多同宗得以聯(lián)系相聚不乏有識之士共謀宗族 大略進言獻策故對此次續(xù)譜作適當改革。從二十九世始“鳳鳴朝陽林穆順昌太和世 家永懷志祥”十六字為始祖金公后人統(tǒng)一用字。其用法為仰合使用即鳳□□鳴朝□ □陽依此類推。各支系未用完之排字一律中止使用。此舉實為吾族人之眾望也。 母有舐犢之愛羔具跪乳之情況人乎報本追遠勿忘祖德宗功繼往開來須念瓜瓞綿綿。 愿吾族人繼祖業(yè)精誠團結不齒同室操戈為后人攜手共創(chuàng)更戒煮豆燃萁。我們要再接再厲秉 承先人遺志揚我族威與時俱進發(fā)揚時代精神光我后世古云事成美而不敗功善繼 而常興某等承承以往猶望后人循事而起為盼也韜之專櫝珍重以襲。 二十四世元善薰沐謹序 二十三世俠杰 校閱 二○○四年二月六日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姓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