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我們先看一下子貢的問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廣泛地施惠于百姓并不斷接濟他們,這可不是簡單的做件好事的問題,而是一項十分高尚的社會公益事業(yè),看到年景歉收就發(fā)放糧食,如果出現(xiàn)寒冬則給窮人送去棉衣,關(guān)注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讓天下的百姓都能夠吃得飽穿的暖,這算是“仁”嗎? 孔子說,這何止是仁,都達(dá)到了圣人的地步了,堯舜都沒有能夠做到這樣。我們看子貢的想法,跟杜甫一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開顏”差不多,有救國濟民的高遠(yuǎn)志向,但是孔子確認(rèn)為,子貢的想法太大,沒有什么落腳之地,所以告訴他,天下百姓的事情千頭萬緒,你去救濟恐怕是救濟不來的,所以說真正仁者的做法是,從自身出發(f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推己及人,自己關(guān)切的利益也是別人關(guān)切的利益,自己想賺錢,也要讓別人賺錢,自己想生活幸福,也要讓別人生活幸福,能做到這樣,天下也就達(dá)到“中和之美”了。 關(guān)于這個話題,我們可以看一下,《呂氏春秋》中的兩個故事,第一是“子貢贖人”,按照魯國的法律,魯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夠把他們贖回來,可以到國庫里報銷,有一次,子貢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卻拒絕收下國家的賠償,孔子知道后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后,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仆了。向國家領(lǐng)取補償金,不會損傷你的品性;但是你不領(lǐng)取補償金,(其他人也不好意思領(lǐng)?。贼攪蜎]人再從別國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第二個故事是“子路受牛”,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鬃又篮?,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之后,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p> 從這兩個故事,也能看出,圣人之道,存乎一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