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例 一 房某,女,61歲;于2019年7月20日,因'胃脘不適'求診于老師;患者自訴:胃脘不適,胃脹、胃疼,吃生冷食品及吹空調(diào)后加重;偶有胸悶。當時癥見舌淡苔薄黃,舌下絡(luò)脈曲張,脈沉弦。 辯證:寒熱錯雜 處方:黃連湯加味 黃連 3g 吳茱萸 3g 桂枝 9g 干姜 3g 太子參9g 刺猬皮 9g 清半夏 12g 丹參18g 檀香3g(后下) 砂仁 6g (后下) 七劑 因寒邪導致胃部不適,用黃連湯;真?zhèn)饕痪湓?,這句就是黃連湯的真?zhèn)鳌?/span>因患者舌下絡(luò)脈曲張,帶有瘀血,故老師加用丹參飲。 黃 連 湯 傷寒論,第173條: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三兩) 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湯的配伍特征,在于半夏瀉心湯去掉黃芩三兩,加大黃連的量,由一兩為三量,另加桂枝三兩; 本方以黃連苦寒降逆、清瀉郁熱,干姜辛熱溫化寒邪,又以桂枝辛溫解表,半夏和胃,參棗補益脾胃之氣。 案 例 二 初診 孫某,女,47歲,職員;因胃脘不適于2019年7月12日初診。 患者自述發(fā)病經(jīng)過,上周(即七月初)在辦公室里吹空調(diào)后,感覺胃不舒服;然后,食用杏干后,開始胃頂,患者自取番瀉葉若干,希望泄下后,胃頂可以緩解,但是無效,反引起腹瀉。昨天(7月11日),又吹空調(diào)后,感覺半邊身體不適,怕冷,坐車時需要穿外套。當前,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胃頂、打嗝、腹瀉、便前腹痛,舌淡苔白,脈沉弦。 辯證:寒熱錯雜 處方:黃連湯合四逆散加味 柴胡 12g 枳殼 12g 炒白芍 12g 炙甘草 6g 桂枝 12g 黃連 6g 清半夏 9g 干姜 6g 太子參 9g 刺猬皮 9g 焦六仙 12g 七劑 以下是老師當時看病時帶教所說:根據(jù)患者發(fā)病經(jīng)過,她有明顯的受寒加重的表現(xiàn):吹空調(diào)加重;食用番瀉葉,苦寒之品;寒邪引發(fā)胃部不適,是黃連湯的證眼。另外,患者有便前腹痛,這是陽氣郁滯的表現(xiàn),用四逆湯。因此,處方思路就是四逆湯合黃連湯。患者坐公交車怕冷,受寒后加重;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可知,張仲景用桂枝易黃芩,改半夏瀉心湯為黃連湯的用意,即用桂枝之辛溫解表。關(guān)鍵在于,一般人能否把“受寒”這一病因,能舉一反三。此處的受寒加重,并不局限于“感受風寒”,還包括食用生冷的食物,如冰西瓜、冰淇淋等;此處,患者誤用苦寒的番瀉葉,也屬于感受寒邪,這種寒邪并非從肌表侵入人體的風寒,而是從消化道進入體的寒邪。用黃連湯當與半夏瀉心湯及藿香正氣散相鑒別:半夏瀉心湯對治的胃病,也屬于寒熱錯雜,但半夏瀉心湯的證眼在于痞;痞癥時用半夏瀉心湯,而半夏瀉心湯治得是久病,患者會經(jīng)常感覺胃不舒服。在問診過程中,患者自述,平生(今年47歲)就犯過三次胃痛。此次為第三次;第一次是童年,第二次是前幾年;可見患者素體不虛。也有大夫主張,遇到受寒胃不舒服用藿香正氣散;但此人語多,喋喋不休,機體比較亢盛,用太多辛溫的藥,患者肯定便秘。藿香正氣散屬于寒濕中阻,內(nèi)有濕邪,外感寒邪后,誘發(fā)胃病,且會上吐下瀉。 復診 患者服藥7劑后,胃頂痊愈,腹瀉痊愈,仍稍有打嗝,舌淡苔白脈沉弦細。 辯證:胃氣不降 處方: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湯 柴胡 12g 炒白芍 12g 枳殼 15g 旋復花 30g(包) 代赭石 15g 丁香 6g 柿蒂 6g 炙甘草 3g 吳茱萸 3g 生曬參 9g 萊菔子15g 七劑 患者初診服藥后,諸癥治愈,唯有呃逆尚在,仍以四逆散為基礎(chǔ),合旋覆代赭湯降胃氣,丁香柿蒂亦為降逆之常用配伍。 整理:尤暉 三皮按:三皮治消化系疾病喜用半夏瀉心湯與黃連湯,二者均可治寒熱錯雜證,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便成了黃連湯,二者組方僅相差一味藥,但差異頗大,而高手之間的差別往往就在這一味藥之間.半夏瀉心湯有黃芩無桂枝,其證多見伏熱,患者可見舌紅苔黃膩伴心下痞之黃芩證,而黃連湯有桂枝無黃芩,其證要么伴有陽郁沖逆證,病程長,且可見腸鳴及腹痛甚至腹瀉,以寒致痛為特點的桂枝證,或外感風寒及進食生冷所致,此亦為表證,故在臨證時,需舉一返三,表證不必僅僅只是發(fā)熱惡寒身痛等等,當受寒后出現(xiàn)胃痛,小便痛時等,亦需辨為表寒證,此時桂枝便可大顯身手.一味之差,天壤之別,可不慎乎?
|
|
來自: 華華YHBH020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