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晚10點左右,“T298”次列車行駛到了哈爾濱至長春區(qū)間。 某個車廂里,一個老鐵一言不合,憤然而起,將隔壁老鐵打倒在地。隨后,警察叔叔趕來問詢,發(fā)現(xiàn)打架的原因竟然是兩個人在爭執(zhí),誰更了解東北大米。 事后,面對警察叔叔拘留10天的處罰,老哥傲然撂下一句“狠話”——我也妹打他呀。 干架顯然是不對的。但是現(xiàn)在看來,不懂點東北大米的那些事,搞不好就要挨打哦。那今天我們就來嘮嘮,飯桌上賊好吃的東北大米。 如果讓一個東北銀說說東北大米有多好吃,估計老鐵們可以夸上一天不帶重樣。 其實早在1000年前,東北大米就開始被寫在中國人的飲食基因里。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東北大米還是一種“特供”,老百姓吃不上、吃不起。 《新唐書·渤海傳》記有“盧城之稻”: 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粒長色白,俗名“本地鮮”。盧城所在的伊通河,就是今天吉林省安土縣石門鎮(zhèn)一帶。 唐朝時,這里氣候溫和,水系發(fā)達,便于灌溉,有利于水稻栽培,所以至今,這里仍是吉林省重要的水稻產(chǎn)地。 據(jù)說,女皇武則天就是盧城之稻的忠實粉絲,曾特意要求渤海國每年向唐進獻“盧城之稻”。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東巡,走到松花江的時候,吃了一口晶瑩若玉、香糯軟滑的吉林大米,他忍不住吟詩一首: 山連江城清水停, 稻花香遍百里營。 粗碗白飯仙家味, 在禾之中享安寧。 很長一段時間里,東北大米頂著“特供”之名,被一小撮人獨享,并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直到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為了增加收入,才開始默許朝鮮農(nóng)民來東北種植水稻,這才為東北大米的民間化破開了一道口子。 起初,這些在朝鮮半島茁長生長的稻米,種到了咱們寒冷干燥的大東北并不適應,別說質(zhì)量了,產(chǎn)量都不夠咱們熬粥喝。相傳直到20世紀初,朝鮮移民申友景帶來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種,大米這才逐漸被端上普通人的餐桌。 有的老鐵要問了,你說這話,意思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東北大米是東洋貨??? 并不是這樣的??! 這個時候的外來稻種,距離我們現(xiàn)在吃的東北大米,關系還遠著呢。 話說這個時期,有一首著名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歌詞里面就唱到: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注意,這個時候東北地區(qū)最普及的主食還是玉米、高粱,日本水稻也并沒有形成大氣候。 那么,廣大東北人民什么時候開始吃上了香甜軟糯的大米飯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世界性難題的破解——秈(仙)粳(精)稻雜交。 下面是敲黑板時間: 秈稻是我國南方的傳統(tǒng)稻米品種,主要分布于華南熱帶和淮河以南的亞熱帶低地,粘性較差、粒型長而窄; 而從日本傳來的稻種屬于粳稻,適合于氣候溫和的溫帶和亞熱帶高海拔地區(qū),籽粒闊而短,粘性較大。 俗話說,劍走輕靈,刀行厚重。秈稻與粳稻便是如此,各有側(cè)重。自20世紀中葉開始,我國一代又一代的育種專家,不斷嘗試打破次元壁,將秈、粳稻間的優(yōu)勢加以利用,集二者之所長。 直到80年代,才最終形成了適用于東北獨特氣候環(huán)境的高質(zhì)高產(chǎn)量品種,也就是今天的東北大米。 歷經(jīng)了近一個世紀的修煉,現(xiàn)在的東北雜交水稻品種植株更高大,產(chǎn)量比日本粳稻高15.79%,更難得的是,東北水稻在產(chǎn)量猛增的同時,依然保持著粳稻高粘性、高強度的優(yōu)秀品質(zhì)。 以遼寧為例,從南到北,有鹽堿地、山區(qū),還有大面積的深井稻區(qū),遼粳系列、吉粳系列、合江系列等得到了大面積推廣,適應能力還遠遠強于日本的粳稻。 可以說,中國的水稻育種專家們傾盡一生心血,結(jié)束了以日本品種占主導地位的百年歷史,幫助中國東北水稻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而到現(xiàn)在,一提到東北大米,知名度最高的恐怕還是五常大米。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國》中,五常大米被稱為“中國最好的稻米”,而在這一神話背后,就不得不提一位名叫田永太的普通農(nóng)民。 1969年的那個秋收,一場突如其來的霜降襲擊了五常的龍鳳鄉(xiāng),數(shù)百畝田地顆粒無收。在此后的一周里,田永太為了找到一顆好稻種,無奈走遍了全村的300多畝稻田。 終于熬到第七天中午時,老田在干枯的稻海中,驚鴻一瞥,發(fā)現(xiàn)了七株金黃的稻子,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因此,赫赫有名的“517”稻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稻花香”,由此誕生了。 在隨后的30多年里,“517”“93-8”“五優(yōu)稻4號”相繼問世。稻花香系列不僅把東北大米推上了高產(chǎn)的神話,更是以其“通體奇香”的特色,一躍成為身價最高的稻米品種,被稱為水稻界的“勞斯萊斯”。 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單上,以“稻花香”為典型代表的“五常大米”,以639.55億元的品牌價值高居大米品牌榜首。 隨著名聲越來越響,近些年來,稻花香的造假者屢禁不絕,市場對稻花香漸漸有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傾向。 據(jù)幾家全國性媒體報道,2015年黑龍江五常大米年產(chǎn)量在105萬噸左右,而在市場上,2015年所謂五常大米在全國銷量卻是1000萬噸。 盡管數(shù)據(jù)讓消費者不禁駭然心驚,但這也從一個側(cè)面有力地證明了東北高端大米的江湖地位,食品安全的風吹草動,皆是老鐵們“拼命”的源頭。 近年來,五常重拳出擊,嚴厲打擊冒充、摻假、異地分裝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既給違法違規(guī)者一個震懾,也為所有勤勤懇懇生產(chǎn)正宗五常大米的農(nóng)民亮起一面金字招牌。 隨著市場環(huán)境不斷向好,可以想象,如果以后再有人拿東北大米閑嘮嗑的時候,可以異口同聲: “賊好!” 作者:陳藝嬌 編輯:王巖 張健楠 圖片: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