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奧斯德利茲橋(Le pont d'Austerlitz) (拍攝日期2017-7-25 ISO100、f8、1/200、焦距47mm) 奧斯德利茲橋是最早的一座鋼結(jié)構拱橋,建成于1807年,后來由于里昂車站和奧斯德利茲車站的建立,以及地方的迅速發(fā)展,又于1854年重建,同時保存了原先的橋墩,它連接著右岸的圣安托萬近郊地區(qū)和左岸的植物園。 20、阿西衛(wèi)士橋(Pont de l'Archevêché)
阿西衛(wèi)士橋(Pont de l'Archevêché)直譯為宗主教府橋,建于1828年,為3拱石橋,該橋取名于1831年2月騷亂中被洗劫一空并放火燒毀的宗主教府(Archevêché de Paris)。為了補償拆除殘老軍人院吊橋(Pont suspendu des Invalides)的損失,經(jīng)妥協(xié)當時的巴黎市政府給予原殘老軍人院吊橋所有者一個特許經(jīng)營權,包括經(jīng)營三座新建橋梁的過橋費45年,阿西衛(wèi)士橋是這三座橋之一,因此該橋自從1828年建好后一直征收過橋費直到1876年,1876年巴黎市又以補償?shù)男问饺〉昧诉@三座橋免費通行的權利。 21、阿荷高勒橋(Pont d'Arcole) (拍攝日期2017-7-25 ISO100、f8、1/125、焦距24mm) 1854年,為了改善巴黎的城市規(guī)劃緩解日益增長的交通壓力,阿荷高勒橋建成,這是一座大跨度鋼結(jié)構橋,水中沒有橋墩,這在當時是很超前的技術而且也是相當大膽的設計。1888年橋體下沉,經(jīng)歷了幾次維修之后在塞納河右岸橋臺下面建造了通道供行人通行,1994年至1995年進行了一次橋面修復工程。 22、都爾奈勒橋(Pont de la Tournelle) 都爾奈勒橋建造于1924到1928年之間,在左岸連接圣路易島(?le Saint-Louis)和德維爾酒店大街(Quai de l'H?tel de Ville),是維系圣路易島與巴黎塞納河左岸之間的交通的三座橋梁之一。 (拍攝日期2017-7-25 ISO100、f8、1/200、焦距24mm) 都爾奈勒橋建在同一條路上對應的瑪麗橋聯(lián)接右岸。左岸的橋頭是巴黎的女保護神——圣-熱那維埃夫(Sainte-Genevière)的雕像。這座15米高的雕塑作品是蘭登斯基(Landowski)1928年設計。都爾奈勒(la Tournelle)名字來源于中世紀建造的一座軍事要塞的方形磚塔,鎮(zhèn)守在巴黎塞納河旁(似乎就是今天圖爾奈勒碼頭的所在地)。圣-熱那維埃夫的圣龕就曾存放在這個磚塔里。 23、 瑪麗橋(Pont Marie) 瑪麗橋是巴黎塞納河面上歷史最悠久的橋之一,建于17世紀初路易十三時代,在圣路易島城市化的開始階段,當時人們在圣路易島建設了三座橋梁:圣路易橋連接西岱島,都爾奈勒橋連接左岸,瑪麗橋連接右岸。國王路易十三為瑪麗橋奠基,它長92米,寬22.6米,為一座五個孔拱橋,橋身同樣呈驢背形,橋墩上方飾有壁龕。 (拍攝日期2017-7-25 ISO100、f8、1/100、焦距24mm) 24、蘇利橋(Pont Sully) (拍攝日期2017-7-25 ISO100、f8、1/100、焦距24mm) 蘇利橋是巴黎現(xiàn)存的為數(shù)不多的鑄鐵結(jié)構橋,以圣-路易島(Ile Saint-Louis)的一個岬角為中心,往北、南分別跨越塞納河。北邊的分支較短,南邊的分支較長,它們將亨利四世大街(Boulevard Henri IV)和圣-日爾曼大街(Boulevard Saint-Germain)連接起來,兩段橋的會合處,即島的岬角處有個小廣場,是法國君主時代的花園遺址,現(xiàn)在的橋建成于1877年8月25日。北邊分支河面(窄河道)上是一座單拱鋼結(jié)構橋,兩端有兩個石制小拱。 (拍攝日期2017-7-25 ISO100、f8、1/100、焦距24mm) 南邊分支河面(寬河道)上是一座3拱鋼結(jié)構橋。短暫的游覽結(jié)束了,算下來我們游覽的塞納河段總共有24座橋,每一座橋都有一段歷史、都有一個故事、都是一座藝術珍品,是巴黎人民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我們也深深領略到了巴黎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帥哥美女們一個個紅光滿面、興高采烈、收獲滿滿,心里默默的說:再見啦,巴黎!再見啦,塞納河! (續(xù)完) (作者簡介:許溶豐,橋梁攝影師,湖北省美學學會會員,現(xiàn)任中鐵大橋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
來自: 昵稱3701813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