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得一塊西周早期的獸面飾,極其精美,因此迫不及待的想與大家分享。 西周早期 獸面飾(拓片) 獸面紋這類紋飾,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被廣泛采用,在石器、玉器、陶器等器物上,都可以見到該紋飾的使用,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獸面紋出現(xiàn)在距今七千八百年的長江中上游地區(qū)的高廟文化的陶器上,龍山文化以及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也有大量的發(fā)現(xiàn),而且它們都有一個特點,只要是運用該紋飾的器物,都制作精美。對新石器時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這些精美的獸面紋器物,大多出現(xiàn)在祭祀場所,也有部分出現(xiàn)在墓主身旁,由此推斷,有獸面紋的器物不是作為一般的實用器出現(xiàn),而是與先民的宗教文化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到了商周時期,獸面紋更是廣泛的運用在青銅器及玉器上,也是青銅器最常見的紋飾之一。 龍山文化 神面形佩 中國國家博物館 良渚文化 神人獸面紋玉琮 上海博物館 商 獸面紋刀 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 獸面紋斧 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晚期 獸面紋飾 上海博物館 西周 獸面紋飾 上海博物館 春秋 獸面紋飾 中國國家博物館 根據(jù)王敬之老師在《中華文明之光—淺談中國玉文化各時期的分類》文中所述,從新石器時期到南北朝屬于神秘文化時期,神秘文化又可細分為神巫文化,禮佩文化和仙道文化。因此這件西周早期的獸面飾正處于神巫文化的末期和禮佩文化的初期,從它身上更多感受到的是神巫文化的氣息,而到了西周中晚期,獸面飾這類器物已漸漸失去了祭祀的作用,轉變?yōu)橐环N裝飾器。 西周早期 獸面飾(正面) 西周早期 獸面飾(反面) 這件獸面飾為和田青玉,符合西周時期在材料上的選擇特征。整件器物呈片狀,微微有些弧度,單面工,線條流暢,雕工勁利。獸面有著商周時期典型的臣字眼,兩側有卷云形耳,上端有突出的雙角,額頭位置有幾何紋,大部分線條為雙陰擠陽,顯微鏡下可見工痕內游離狀的解玉砂打磨痕跡。雕工是勾撤雕琢法,但是和西周中晚期那種勾撤法(一面坡)又稍有不同,西周中晚期的勾撤法斜度更大,立體感更為強烈。 臣字眼 幾何紋 雙陰擠陽 西周早期(上)和西周晚期(下) “勾撤雕琢法”對比 器物的中上部位有一孔洞,孔洞一端大,一端小,符合當時的打孔工藝“桯鉆”,并且孔道內進行過二次研磨,把鉆孔過程留下的解玉砂磨痕全部研磨拋光,非常光滑,內壁表面有自然分布的橘皮紋,符合古玉的特征。從這些琢磨拋光的精細度來看,這件獸面飾的級別不低。 二次研磨的孔道 (孔道內可見橘皮紋,冰裂紋) 獸面飾有白色的冰裂紋,在顯微鏡下就像片片的雪花飛舞,和黃色的土沁一搭配,更像是一幅抽象畫。冰裂紋是因為古玉入土年代久遠,環(huán)境溫度有明顯差別,地理情況復雜多變而致使玉質內部因應力產生裂變的結果,并且冰裂紋存在的時間越久,沁色或玉漿就越明顯。冰裂紋表面上看好像有明顯裂痕,但即使用顯微儀器觀察玉器表面一般也看不到裂紋的縫隙,這是玉器老化的特征之一。 冰裂紋 土沁 沁色沿綹裂向玉肉內擴散, 并且在綹裂處填充著白色的玉漿 大部分表面附有朱砂的古玉都被稱為朱砂沁,這應該是不貼切的,筆者認為既然稱之為沁,就應該改變玉的顏色,而朱砂由于難以沁入玉肉之中,因此基本都附著在玉器的表面,這件獸面飾的幾何紋處還殘留一些未被清理干凈的朱砂。其實在古代的墓葬中,使用朱砂的墓葬等級都非常高,一般只有王、侯才有朱砂鋪墓,等級越高,鋪的也就越厚。 工痕內可見少許朱砂 非常遺憾的是這件獸面飾上的朱砂幾乎都已經被清理得干干凈凈,要不是用顯微鏡觀察,根本就發(fā)現(xiàn)不了。俗話說世上本就沒有完美,或許帶點遺憾才是最好的,就像這件被清理了朱砂的獸面飾,我仍然對它充滿熱情,它在我心目中就是最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