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是掛在現(xiàn)代人口邊的熟語,它的含義是“明白”、“了解”。而在古代,相應的詞語則是“曉得”、“知曉”,因為“知道”是了不起的事,不可隨便說。 那么,“知道”的本義是什么呢?簡單地說,就是知“道”。這個道,是老子之道,是道教之道。在知道這個詞里,當然也包括“曉得”的意思,曉就是知。但是,知道的內涵卻比“曉得”多很多。諸如明白道理、認識道路、遵循道德、擔當?shù)懒x,不一而足。然而最高境界,就是上善若水之道,就是“法自然”之道,就是天人合一之道,陰陽平衡之道。 發(fā)明“知道”這個詞的,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他在《淮南子》中率先提出“知道”的概念。而在高級干部中推廣“知道”概念的,則是絕代女皇武則天。 《淮南子》認為,“道”是宇宙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的終極真理,就如打魚者先要尋水、捕鳥者先得找樹一樣,要做一個明白人必須“先知道”。接著,講述了“知道”的好處:樂道忘貧,忙里偷閑,清靜無欲,恬淡自如。而“不知道”的人丟棄自己的良知,去追逐身外之物,終日勞碌不得休閑,“禍福萌生,終身不悟”。 武則天稱帝之初,為了規(guī)范大臣的言行,組織一幫學者,撰寫了《臣軌》一書,用它來和唐太宗的《帝范》配套,作為規(guī)范帝王和臣下言行的教材。“知道”概念的普及,就在這本書的第三章里。原文如下: 夫道者,覆天載地,高不可際,深不可測。苞裹萬物,稟授無形。舒之覆于六合,卷之不盈一握。小而能大,昧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夫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言察于安危,寧于禍福,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當你明白了“知道”的含義,恐怕你就不會隨隨便便地說知道了。同時,你也會努力地去問道、體道、修道,乃至“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