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完溫韋,今天我們就來看緊接著他們并很好的繼承發(fā)揚他們的南唐中主李璟和馮延巳。這兩雖然時君臣關(guān)系,但是從小就一起長大,并且都很愛好詩詞音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好基友。我們先來看看中主李璟的詞句。 ![]() 1,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出自中主的《攤破浣溪沙》。王國維認為該詞的前兩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备茫薪恿饲南悴菝廊藗鹘y(tǒng)。不過大家普遍對這句接受度更高。 一夢醒來,雨聲細細,夢中事即便美好,也只是夢中事,可思可望而不可即。雨亦綿綿,思亦綿綿,風(fēng)雨高樓,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笙寒而聲咽,寂寞而孤清。 2,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 出自中主的另外一首《攤破浣溪沙》。風(fēng)里落花無主,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似凝結(jié)的憂愁。徒然的向往已經(jīng)無望,這已是無可逃避的結(jié)局。 ![]() 中主的詞就推薦到這兩句,因為中主總共流傳下來的詞也沒有幾首,毫無疑問,沒有中主,就不會有后來的千古詞帝李煜。下面我們看看馮延巳的名句。馮延巳在表現(xiàn)愛情相思苦悶的同時,還滲透著一種時間意識和生命憂患意識。他在詞中時常感嘆人生短暫、生命有限、時光易逝。也是馮延巳第一次在詞中表現(xiàn)這種生命的憂患。其詞深深的影響了后來的大詞人晏殊和歐陽修。 3,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fēng)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出自馮正中的《蝶戀花》。實在不好取舍,我覺得每一句都很好,所以發(fā)全詞上來了。馮正中寫愁的最大特點,是憂愁的不確定性和朦朧性。這種閑愁寫來迷茫朦朧,含而不露。無端的閑情最苦,對于多愁善感的人來說,正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樣的與生俱來而無法擺脫的。 誰說愁緒被忘記了太久?每當(dāng)初春降臨,我的惆悵心緒一如故舊。每天都在花前飲酒,每次都是喝的昏沉爛醉,一點也不關(guān)心那鏡里原本紅潤的面容,已經(jīng)日益清瘦了。河岸邊青草翠綠,河岸上柳樹成蔭。我憂傷地暗自思量,為何年年都會新添憂愁?我獨立在小橋的橋頭,清風(fēng)吹拂著衣袖。人回去后,樹林中升起一輪新月。 全詞所寫的乃是心中一種常存永在的惆悵、憂愁,而且充滿了獨自一人承擔(dān)的孤寂、凄冷之感,不僅傳達了一種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現(xiàn)出強烈而鮮明的個性,意蘊深遠,感發(fā)幽微。 ![]() 4,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出自馮正中的《鵲踏枝》。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人生在世,天公總不作美,一絲的慰藉都要被無情奪走,是讓傷心人更傷心,落魄人更落魄。 5,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愿:一愿郎君千歲,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 出自馮正中的《春日宴》。單純與豐富,平易與雅致的高度統(tǒng)一,通俗易懂又感情真摯,深得民歌真髓,真正做到化平凡為神奇。 6,風(fēng)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出自馮正中的《謁金門》。一語雙關(guān),形象生動。據(jù)說李璟與馮延巳相諧謔,李說馮:“‘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答:“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歡! ![]() 7,細雨濕流光,芳草年年與恨長。 出自馮正中的《南鄉(xiāng)子》。細雨蒙蒙,滴滴水珠,微風(fēng)吹過,泛起流光。離恨如同春日芳草,更行更遠更還生。 8,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 出自馮正中的《鵲踏枝》。人如浮云,隨風(fēng)飄散,水上浮萍,隨波逐流。悄然間,美好年華將逝,一切的美好都將慢慢破碎,再也拼湊不起。 這個合集就做到這里,下一個合集將推薦千古詞帝李煜的名句。碼字不易,求點贊收藏轉(zhuǎn)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