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dǎo)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
《感應(yīng)篇》所列善惡,雖大半從事跡上說來,然返而求之,一一皆起于心。心也者,感之主而應(yīng)之機也。一正其心,諸善畢集,讀《感應(yīng)篇》,當(dāng)思此旨。---止唐先生
《感應(yīng)篇》所列善惡,雖大半從事跡上說來,然返而求之,一一皆起于心。心也者,感之主而應(yīng)之機也。一正其心,諸善畢集,讀《感應(yīng)篇》,當(dāng)思此旨。
---止唐先生
20140329覺中講解太上第十七講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什么叫辱?就是我們自身感到的一種恥辱,如果是別人施于我們的就是一種侮辱。那么辱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呢?比如別人侮辱我們,就是把我們的身心,尤其是精神給它貶低、欺凌,這就叫辱。我們一般人受辱的能力都不是太強,所以佛教“六度”里面專門有個“忍辱波羅蜜”,就是因為這個辱不好忍。普通人在被侮辱的當(dāng)下就算不跟別人過不去,但心里的怨也是很難排除的。那么受辱了怎么才能夠不怨呢?這別所一般人很難做到,許多英雄豪杰也做不到。所以對于辱是個什么東西?它是怎么產(chǎn)生的?我們?yōu)槭裁词懿涣??把這些問題如果去好好體認一下,那么今后我們受辱的能力就會大為增加。
首先,我們想想辱從何來?一般來說,我們自己做人做事都做在理上,思想是合天理的,行為是合乎禮的,如果“理”和“禮”都有了,一般情況下我們不容易受辱。如果是受辱要怨,跟別人過不去,往往可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你做人做事沒有把握好合情合理的度,做了別人不高興的事,或者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比如我們剛才在教室外面練太極拳,保安不讓我們練,這是他的職責(zé)所在,因為北大是個特殊的地方,他管這個事情對于他來說就是合理的。我們?yōu)榱司毩?xí)太極拳,從我們這個理也是合的,但我們事先沒有和他溝通好,那么我們就得尊重他,他說不能練我們就得回來,你要跟他辯論,他可能就會用更粗暴的語言或者更激烈的方法來對待我們,那么我們可能就會感到受辱了。假如說我們這方面做得好了,哪怕別人可能在不合理的狀態(tài)下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這個時候我們也是不會有怨的。所以怨不怨或者會不會感到受辱,它的根源是在我們自心里面,但是往往在受辱的當(dāng)下,沒有考慮自己的問題,只看人家怎么這樣對待我,就會氣不過了。
還有就是別人在侮辱我們的時候,無非是把我們好的方面說成不好的,但你實際是好的,他說你不好其實無所謂。當(dāng)你介意的時候可能這地方還真不好了,然后你又不承認,這個時候你就有氣了。可是你再去想想,別人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要侮辱別人的那個人,他這個時候心已經(jīng)失去平和,恨心已經(jīng)出來了,他是怎么能讓你難受他就怎么來,那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他受了一種刺激,這種刺激也許是你有意或無意,但作為他來說是受不了才會這樣去侮辱別人。所以你看到他的這種狀態(tài)時,首先就要反觀自己,看他說的這個地方如果確實是對的,那他對我們就不叫侮辱了,反而是他以一種強烈的方法來提醒我們了。如果他說你不好的地方并不是你不好,這個時候你也不要輕易放過,為什么?因為肯定是你有地方讓他難受,所以他才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他的憤恨,因為他覺得說你的地方就是你的痛處,他只有這樣說才能泄他的恨。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去悟一悟,究竟我做的什么事讓他受不了,這樣你可能就悟到一種實質(zhì)性的問題,你把那塊地方改了,他的氣也就消掉了。
唐代有個人叫婁思德,這個人“受辱不怨”做得不錯。他是做官的,別人指名道姓地罵他,他好像沒聽見似的。旁邊的人聽了都受不了,就跟他說某某人罵你呢,他說可能是罵別人吧,別人又說就是指名道姓罵你的,他說和別的人同名吧。過幾天別人還罵,旁邊的人又跟他說某某人怎么還罵你呢?他說他罵我,你再轉(zhuǎn)口又跟我說,那不等于你也在罵我了嗎?以后你別說了。所以對他來說,他沒有去受這個辱。他被罵時,自己去悟到底罵我什么了,如果悟到了,人家就是一個老師。因為有時候我們在無意之中會傷害人的,不要以為無意就好像沒什么了,這時更要值得悟,因為是我們恕道沒做好。我們不能將心比心地和人去打交道,就說明我們在某一方面的境界是有待提高的,所以對別人被自己無意傷害以后的這種怨和侮辱,我們要更加反省,這才能夠彌補上這一塊。
還有一個故事講有位夏翁,有一天正和別人在下棋,突然有個鄰居氣呼呼地跑過來對他說我只欠你二兩銀子,你干嘛總讓別人整天向我逼債呢?然后就把棋盤給掀了。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這種情況下的反應(yīng)會是什么?而這個夏翁只是一笑,對他說你是不是想免掉利銀,于是就順手寫了一個條子把利銀免了。這人一看這樣,就趕緊道了一聲謝就往家跑,周圍的人也都佩服夏翁有這種雅量。夏翁這時就說了一番話,他說我們與人打交道,有時候就像在長滿荊棘的路上走路,走著走著,這個荊棘掛在你的衣服上了,你能怨那個荊棘嗎?你慢慢把那個刺給它拿掉再走就好了。如果突然飛過來一片瓦打到你了,你會怨它嗎?不會的。所以他說“忍為眾妙之門”。有時候這種突如其來非常不合理性的辱,往往對方是有所峙的,這個時候如果你小事上不忍,可能就會出大事。果然第二天,罵他的那個人死在廁所里,為什么?因為他欠別人的債被人逼,自己又還不起,所以他是服了毒來的,想敲詐他一下,結(jié)果夏翁對他這么好,他就不忍心害他了,趕緊回家想去找解藥,結(jié)果太晚就死掉了。否則就說是跟他吵架死的,你說以后會怎么辦?
所以能忍辱是很好,但是你沒有長期的修養(yǎng),在這個當(dāng)下你做不到,這就是我經(jīng)常講的“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在具體事情上你能過去要靠平時修養(yǎng)的積累,不是一下子就能對付的,所以都是沒有便宜的。你是個富貴之人,怎么能守得住自己的福,說白了還得要學(xué)吃虧,學(xué)吃虧才能守富,不學(xué)吃虧守不住這個富的。
儒家還講過“士可殺而不可辱”,大家想一想,這句“士可殺而不可辱”與“受辱不怨”有沒有矛盾?什么叫“士可殺而不可辱”?《禮記·儒行》篇記錄的是魯哀公問孔子有關(guān)儒者的一些品格表現(xiàn),孔子就給他講了真正做為一個儒者應(yīng)有的一些品性,其中有一條講到“儒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蓺⒍豢扇枰??!苯酉氯ミ€有幾句“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shù)也。其剛毅有如此者?!薄靶小本褪且环N道德的修為,作為儒家需要什么樣的一種道行?那么其中講了這一條,對于這一條有不少先儒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認為這跟孔子的思想是有違的,尤其是下面的“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shù)也”這一句話,覺得對待自己的過失不該這樣,因為子路是“聞過則喜”,孔子對別人知道他有過是感到挺慶幸的,怎么還能不可“面數(shù)”呢?“數(shù)”是指責(zé)的意思,所以覺得這種說法不合義理。這個地方止唐先生講得好,他不這么理解,“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這個“劫”有危脅、危逼的意思?!翱山豢善取保H、近都是以禮相親,但是這種脅、迫都是威勢來的,一種比較強制性的東西,就是說它是一種非禮狀態(tài)下人做出來的,那么現(xiàn)在這個地方大家知道它是要講儒者的一種品性。
什么叫儒?按鄭玄的解釋,“儒者,優(yōu)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比逵滞ā板Α保凶虧櫟囊馑?,就是先王之道能夠滋潤自己的意思。那么這樣去解釋儒,實際上只講了一面,就是儒者溫和的一面。但這一篇實際上是講儒者剛毅的一面,他不是一味的柔。什么叫道?道就是剛?cè)嵯酀?,所以《周禮》講“儒,以道得名”。我覺得這個定義好,儒者以道得名,道就是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一剛一柔。夫子表現(xiàn)出來有很溫和的一面,但是又有很嚴厲的一面,這兩個東西在圣人身上是不矛盾的,他是剛?cè)岵裁磿r候該柔,什么時候該剛,這是要看對象的。就像鏡子本身是無我的,你丑它映出來就是丑,你美它映出來就是美。所以“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作為儒者首先是有道,表現(xiàn)出來是既有道又有術(shù),所以把儒者又稱為有道術(shù)的人。一個儒者并不是只成就自己,他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有了道才能夠得名,所以要把成己成人打成一片,這個叫儒者。后世圣學(xué)失落以后,我們都變讀書人了,個個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古典戲里面的張生、賈寶玉之類,給人感覺這是文人,但真正孟子講的“養(yǎng)浩然之氣”這個東西哪兒去了?所以真正的孔孟之道傳下來是中正不偏的,因此才有“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這個“不可迫”不是說你不能這樣對待我,而是說你很難做得到這樣對待我,因為你有很高威勢的時候,別人怎么敢欺負你???就像我們現(xiàn)在國防軍事力量很強的時候,別人怎么敢輕易打你呢?不可能的。當(dāng)然有可能也有不識好歹的會動你一下,一動會他發(fā)現(xiàn)不行。
“可殺而不可辱”也是,殺的是我們的身體,但我們的精神和道相合的時候,那種精神的高邈,別人怎么能辱你呢?那就是“不可辱”。人為了更高的真理,我這個身體該獻身的時候毫無怨言,這就是一種“可殺”,只有真理它的價值超過人的生命的,才是“可殺而不可辱”。然后具體的這些表現(xiàn),“其居處不淫”,“淫”就是過分,富貴了不能太奢侈,“其飲食不溽”,“溽”就是濃厚,山珍海味的。吃應(yīng)該“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止唐先生講“飽暖平安是為清福”?!捌溥^失可微辨”也就是他的過失不太大,但又并不是沒有過失,因為沒有過失就是圣人了,在我們走向圣人路上時一直都是有過失的。有過錯是我們?nèi)松某B(tài),但是通過不斷地修行,不斷地走向圣賢,那么他的過會越來越少,當(dāng)他成為一個真正儒者的時候,別人一看,他有過失但是這個過失不仔細去辨別就分辨不出來,就是很少。所以說“不可面數(shù)也”,不會大到你都受不了,站在外面使勁去責(zé)備他,做不到這樣。所以這個就是講儒者的一種剛毅,它是內(nèi)在的一種浩然之氣。他不會去欺負別人,但是他內(nèi)在的境界,他的那種威德使別人不想欺負他,也欺負不了他的。所以我們剛才講的“受辱不怨”和“可殺而不可辱”一點都沒有矛盾。
下面反過來就是“受寵若驚”了?!皩櫋庇质鞘裁礀|西?寵跟辱正好相反,辱就是你本來這么高它非要給你貶低,讓你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受不了。寵是寵愛你,給你各種各樣的榮譽、地位以及優(yōu)厚的條件等等,讓你覺得很享受,這叫寵。它的表現(xiàn)形式跟辱是剛好相反的,因此如果說辱特別不好忍的話,那么寵就特別不好推,因為它很享受,所以好多人沒有受寵都還要去爭寵。受辱我們能明顯感到難受,難受就會想辦法避開。但是寵就有點像溫水煮青蛙,讓你舒舒服服地,但慢慢你就死在里面了,所以寵從某種角度上更可怕。它把你抬高,但是你德沒有那么多的時候,你又去享受,那么你的福德透支就會很大,等你過早享受完了,表現(xiàn)出來就是失寵,然后一下子就跌到最底層,這個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受寵若驚”,驚就是要有一種驚懼,要警覺,我受寵了,別人對我有點過分地好我就要警惕,這個地方以后的后果會是什么樣?這個叫受寵若驚。
人在功成以后退卻比較難,韓信和張良就剛好是兩個典型。韓信小時候就能忍受胯下之辱,這說明他的心量是挺大的,所以后來他能夠當(dāng)上大將。張良也被黃石公辱過,不過這個辱主要是考驗他,就是把鞋子扔到橋下讓他去撿,考驗的是他對人的一種尊敬,看能不能尊師。韓信到最后被殺,是他受寵的時候放不下了,什么都有了還想要更多,這就要了他的命。人的欲望一起來以后,我們自己要制約它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受寵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欲望受到外在條件的一種激勵,它是助你長欲望的,長到一定的時候你過不去了。所以凡是像張良、范蠡這些人受寵若驚做得好,能功成身退的,就能避免后來的禍患。
《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剛好就講到寵辱的問題,我先用王弼本的原文,因為這一章文字的差異是最多的,也是《道德經(jīng)》里意見分歧最大的一章,有些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觀點,所以我們現(xiàn)在把這一章過一過可能也挺有好處的。除了王弼本,還有帛書和楚簡,在流行本里面比起來還是王弼本最接近古本,但是還是有區(qū)別,到時候我再講。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這段經(jīng)文往往相反理解得特別多,比如“寵辱若驚”,有些認為是圣人境界,有些認為是常人境界,都是相反的。對“驚”字的理解也是,我們按《太上感應(yīng)篇》來說,“受寵若驚”,這應(yīng)該是正面的一句話。93年郭店出土的簡本,比帛書還早,那本《老子》所存的不多,可能也就是正常的五分之二左右,但是它剛好有這一篇,而且還比較全,個別脫落的詞剛好帛書里有,所以我們基本上從簡本結(jié)合帛書,就可以對這一章究竟講什么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解讀了。在簡本里面前面還有一個“人”,這是我們通行本都沒有的。當(dāng)然有一些學(xué)者認為加了一個“人”它就指一般人,我覺得也不一定,加逗點,“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也可以不用逗點,“人寵辱若驚”,就是人家對我寵對我辱,我若驚,這也可以理解。我們還是按跟《感應(yīng)篇》意思相近的,正面去理解它。老子開始先講人對我寵也好,辱也好,“若驚”,“若”當(dāng)一種語助詞相當(dāng)于乃、就、則這個意思,就是我一受寵就警覺,這個事情不要大意,你要想想它的后果,他為什么寵我等等,這就是若驚。他辱我的時候我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因為寵辱雖然是來自于外在,但它是針對我們的,那么我們自身有沒有問題?這是一個根本,所以這才是要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和《感應(yīng)篇》的“受辱不怨”有關(guān),你怎么做到“受辱不怨”?辱就是一種大患,所謂大患就是你特別受不了的一切事情,我們對于這些不好的現(xiàn)象和處境,實際上都是排斥的,不希望它到我們身上來,所以就會有逃避的,有跟它作對的等等表現(xiàn)方式。為什么受不了?就是我們沒有做到“貴大患若身”,就是這個大患你不要把它看成一個獨立于我們之外的一個大患,它跟我們自身是息息相關(guān)的,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身體是我們的本,是一切大患的根源。我剛才講了,我們受到的一切侮辱包括寵,實際上都是我們在做人做事上,在合情合理的度上把握不好造成的一種結(jié)果,所以你對待不好的處境時要重視它,就像重視我們的身體一樣,這么去看待這個問題,那你對這不好的環(huán)境就不會產(chǎn)生討厭、憤恨這種不良的情緒了。
下面進一步講“何謂寵辱若驚”?對這個事情要解讀一下,我們就容易能夠做到寵辱若驚了。首先就是“寵為下”。帛書對這句話記載是“寵之為下”,郭店楚簡是“寵為下也”。在我們一般人心目中,寵就是上或者好,但是這里卻說是寵為下,這我們就可以看到,你想受別人寵的時候,別人是在你上面,他賜給你這個那個,素以實際上你本身這個狀態(tài)就在下的一種狀態(tài)上。另外一個,寵了以后你就往下掉,所以寵是為下的。這樣從理上去認識寵,就知道它不是一個好東西了,這樣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這個“之”就是指這個“寵”,你得寵的時候要警惕,失去的時候也要警惕,這叫“寵辱若驚”。
那么下面“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里面就是講對待不好事情態(tài)度的問題。你說我有禍患,這個禍患如果沒有這個自我去受的話,那就沒有禍患,是不是?所以對于禍患,我們不良的心態(tài)就是一個受體。在《大學(xué)》里面講“修身為本”,這里的身是指具有身心完整的人,不是僅指我們的身體。但這里的“為吾有身”,你把它當(dāng)成大患的時候,你那個身就是一個有私的身,也就是那個私己。所以你感到被別人害了的時候,實際上是你有私心了,如果一個人沒有私心的時候,他不會感到別人在害他,別人也害不了他。因為沒有私心的那個人他跟天地萬物是合一的,誰能害得了他?他沒有對立面,孟子講“仁者無敵”,他本身就沒有一個對立面,所以何來別人害我、騙我或者辱我一說呢?所以這里面講得很清楚,你有大患就是因為你有身,你有一個自我在那邊,一個私心在里面。所以害的都是這個私,我們生氣煩惱都是那個私在那邊作怪。因此修行是要干什么?學(xué)習(xí)是要學(xué)什么東西?什么叫真正的學(xué)問與知識?它都在這個地方,我們做一切學(xué)問最后必須要回到這個地方才算數(shù),就是我們所學(xué)的一切東西都是針對這個私我,要把它變成無身,這個無身不是毀滅身體而是把這種私我給它徹底地去掉,那就沒有禍患了。
所以大家想一想,讓這個世界上沒有災(zāi)難,能做得到嗎?太平盛世也會發(fā)生一些事情,堯舜的時候還要發(fā)大水呢,所以做不到。所以說我們要解決患的問題,就是要立足于自身,就是我們自己把自己這個受患的私我給它去掉,這是真正的學(xué)問,學(xué)問難是難在這個地方。所以真正的學(xué)習(xí)就是在改造我們的生命,提高我們生命力的,孔孟傳下來學(xué)的核心也是這個??鬃拥嚼献幽乔髮W(xué),得的都是一個大道,所以《道德經(jīng)》與《論語》是水乳交融,義理上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就是因為后世圣學(xué)失傳以后,慢慢儒道釋分家以后我們站在這一家去指責(zé)那一家,本來一個完整的義理我們就容易把它弄得支離破碎,這在修身上面就糊涂了,不知道怎么辦了。然后你站在不同的層面對這經(jīng)文的解釋也就不同了,所以有時候我們注解看得越多越亂,到底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楚,原因就是怎么做你缺乏一種明確的目標(biāo),心中不確定這個義理。
最后這幾句是整個版本文字差異最大的地方,對這兩句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肮寿F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睂@句話的理解出現(xiàn)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以馮友蘭先生為代表的,他把“故貴以身為天下”,解讀為身要貴于天下,身貴于天下就是楊朱講的要貴己,這個貴己用一個很極端的說法就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他認為老子講的是這個意思,而且《莊子》里面也有這個思想?!肚f子》里面就講到你這個身是最重要的,任何東西都沒有拿來做能夠害身的一種理由,在《莊子·讓王篇》里舉了一個例子,叫越人三世弒其君,就是越國有三世的君主都被人殺了,王子搜不想當(dāng)王了,就逃跑躲到一個山洞里面,這樣越國就沒有國君了。于是擁戴者就去找,終于在一個山洞里找到讓他去當(dāng)王,他不愿干,擁戴者們就用艾草去熏,他受不了跑出來,然后用王車給他要接回去,上車的時候,王子仰天長嘆說“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 你怎么就不放過我呀,非要我去當(dāng),他就特別不喜歡做國君。莊子就講這個人并不是不想當(dāng)國君,而是不想承受當(dāng)國君的危險,因為三代都被殺了嘛!他是這個的問題。就是像他這樣的人,是“不以國來害身”,而這樣的人恰恰是越國人非要找他當(dāng)國君的一個理由,這個說法按馮友蘭講就是老子講的“貴身”是最重要的。當(dāng)然還有像高亨就解釋成“以身為天下”,就是說我要把自己貢獻給大家,達到一種無我,這樣的人你才能寄天下。
因為受西方哲學(xué)思想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他們把這兩種觀點,前一派認為是利己主義,后一派是利他主義,所以對于老子,有些說他是利己主義者,有些說他是利他主義者,反正都能講出道理,但是這個利己利他在老子身上就不能合一嗎?這其實就是我們學(xué)經(jīng)典解讀的思維問題,也是我們講圣學(xué)要解決的問題。圣學(xué)是一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講的就是本末是非一不二的東西,也就是我們?nèi)撕腿f物是一本萬殊的關(guān)系,本質(zhì)上是一本,表現(xiàn)上是萬殊,這兩個東西我們不能混為一談,但是可以從兩個層面去認識它,所以從完整的角度來講,一本和萬殊是不矛盾的。這就牽涉到我們在修學(xué)上面我們的路該怎么走?利己利人的問題怎么解決?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上周我在哲學(xué)系參加一個討論課,題目是在一定的時候是救己還是救人,如果這個人想到的都是救己不救人,那就不對了等等。所以實際上問題在什么地方?就是把成己和成人,利己和利他,給它打成兩截了,一旦打成兩截,這個問題是永遠不能解決的。為什么孟子要批“楊朱”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你說這個觀點錯嗎?其實是不錯的,這是針對人經(jīng)常忘本,然后以這樣的語言來讓你要固本貴本的,孔子不也講“古之學(xué)者為己”嘛!我們看帛書本,還有楚簡,楚簡是掉了幾個字,但帛書本是明白無誤,甲乙兩個本子都是一樣的。這兩本說法跟我們流行本基本上都不一樣,它第一句是“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如,安)可以寄天下?!蓖蹂霰咀⒗锩嬉彩恰巴小痹谏厦?,“寄”在下面,但后來版本被后人動了,所以這是一致的。這個句子如果這樣表述就比較清楚,“故貴為身于為天下”,這個“于”就是相比較,所謂“為身”按夫子講就是“為己”,“古之學(xué)者為己”;為天下就是為人,就是為己與為人,哪個是本哪個是末,從這個角度講為己是本,為人是末,就像樹有樹根,樹根是本,樹葉是末。但是我們現(xiàn)在討論問題容易出在什么地方,就是你要樹根呢還是樹葉?他是這么討論。你要為己呢還是為人,利己呢還是利他?就必須好像你兩者取其一,這種狀態(tài)不行,在我們的文化里這樣討論不行,你永遠講不清楚的。
“貴為身于為天下” 這個里面就講一個本末的問題?!洞髮W(xué)》里面也講修身為本,修身為本就是確定我們先做什么事情。一顆種子它放到地下面,它首先不是先長葉子,一顆豆分開以后,這個豆就是我們?nèi)说膬蓚€腎似的,腎間有動氣,人的腎間有元氣,種子的那個元氣也在那里面。那個地方發(fā)一個芽,然后長出根來,然后是莖、葉,它有個生長的次第,“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這個“本末”、“終始”就是我們做學(xué)問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這個本是什么,你怎么去立本?實際上我們?nèi)松喜簧系?,沒有明師指點我們第一步是上不去的,就是一個本的問題。
所以不能說楊朱是利己主義,他的說法是針對忘本的人讓你要重本。一個人要跳進河里自殺,你去救,可是你都不會游泳,跳下去連你也死了,不是給別人增加更大的麻煩嗎?所以說你必須有救人的善心,還要有一個救人的本領(lǐng),這個就是利己的問題,然后你才能把別人給救起來。佛家也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都是講這個問題,這在我們的文化里面沒有含糊過,可是我們到現(xiàn)在學(xué)界在這些很基本的問題里面還是爭論不清楚的,這個爭論不清楚其實就是這種實實在在的學(xué)問傳承我們斷了太久太久了,是這個問題。重視根本的人,重視修身的人,他身越修越好,跟道越來越合真,然后他擴而大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莊子講道是用來修身的,道的精華是用來修身的,它的頭頭尾尾的東西是用來治國家的,它的糟粕,最沒用的那些東西是拿來治天下的。他說的好像讓我們看起來有點不好接受,實際上他就是講本末次第的問題,所以莊子講,“舜棄天下如棄敝屣”。老子這句話我們用簡帛來說比較清楚,這是從理性角度講,你的本必須立在什么地方,你的本立在根本上,這個天下反而可以寄托給他。
第二個跟王弼本一樣了,“愛以身寄天下,若可托天下”,“愛”是指人的一種情感,一種是理性的,一種是感性的,圣人是情與理達到一種高度的統(tǒng)一,理性的一面就是知道怎么敬人,感性的一面,佛家叫有慈悲心,儒家叫有仁愛,就是不舍眾生。誰想來學(xué)道,他都可以付出一切去幫助他,所以這樣他就視整個天下為自己,自己的身就是整個天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你去以身為天下,你就舍身去為一切眾生。這點墨子做得好,他是“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為了天下頭皮磨了,腿毛磨沒了,還是辛辛苦苦在外面為天下人謀福利,這就是無我獻身的偉大精神?。∷麤]錯,但孟子為什么又要批楊朱又要批墨子?不是說他們錯,實際上就是兩個境界,這兩個境界在真正的圣人身上是統(tǒng)一的。儒家為什么講要“愛有差等”?它不直接給你講要平等愛,因為你做不到,你心量很小的時候,你怎么去平等?燈光在照的時候離燈源近的地方就亮一點,遠的光線就越來越淡了,它能平等嗎?做不到,因為你是有限的,有限就做不到平等。既然有限做不到平等,那么我們?nèi)嗽谝簧蕹之?dāng)中,我們在家里,你這個愛、敬怎么修?儒家經(jīng)典講“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就在身邊開始,這個就是一種次第,就是對你最接近的人,你這個敬愛是不是做得到位?它反映出來是非常明顯的,它騙不了人也騙不了自己,你裝不了。所以我們要提高,實實在在就在這兩個地方,從近處下手,這個地方就受用了,因為你的身邊的人,父母也好,愛人也好,子女也好,你的愛敬不到,人生就出問題,出問題了我們要煩他躲他都解決不了,那都是暫時的,你要徹底解決它,還得解決自身的問題,把愛敬培養(yǎng)出來,這樣外在就解了。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講,《大學(xué)》、《中庸》、《老子》、《論語》都是毫無矛盾的,都講的是一個道理。
這里剛好涉及到《感應(yīng)篇》里受辱、受寵這兩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一個是最不好受的,一個是最放不下的,所以這兩個地方,這次學(xué)了以后,我們在生活當(dāng)中,你要碰到一種環(huán)境,你要心里有這么點修持的意識,去改變改變自己,會感覺不一樣的。
(此文未經(jīng)覺中老師訂正)
來自: 不惜身命利有情 > 《待分類》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第十三章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什么叫做重視己身就象重視大的禍患?我之所以會有大的禍患,是因為我有個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
《道德經(jīng)》問答13章
二是卦辭“禮虎尾,不咥人亨?!被⑽膊皇抢匣⒌闹黧w,卻是老虎的標(biāo)志,用“纓”暗合虎尾極為恰當(dāng)?!堵摹坟粤侈o:“六三眇能視,跛...
品《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寵辱不驚》
品《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寵辱不驚》品《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寵辱不驚》作者 / 張維彬。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重視身體就象重視大禍患一樣。得寵(本質(zhì)上)是卑下的,得...
篆刻老子|無身
篆刻老子|無身。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亦仙讀老子(第十三章) 來自篆刻學(xué)堂 00:00 00:56.貴...
每天一句《道德經(jīng)》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每天一句《道德經(jīng)》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道德經(jīng)】&智慧人生 第十三章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
第十三章(下篇 道經(jīng))
老子 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白話譯文之三
《道德經(jīng)》白話譯文之三.【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白話)因而重要的事情來了,能將自己的軀殼視為天下共有的人,...
道德經(jīng) 寵辱若驚
道德經(jīng) 寵辱若驚。受寵若驚,受辱若驚,所以寵辱若驚。原因在于我們把寵辱看得太重要了,“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受之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睔v史上最可憐的被寵壞的是和珅,和珅...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