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回顧】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民以食為天”,看似尋常的一日三餐,蘊含人世間種種滋味。煙火氤氳間,總能讓人咂摸出生活的喜怒哀樂,感受到追求的酸甜苦辣,咀嚼著人世的悲歡離合…… 【審題指導(dǎo)】 這一道非常典型的江蘇高考“關(guān)鍵詞型新材料作文”題,材料可以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引語“‘民以食為天’,看似尋常的一日三餐,蘊含人世間種種滋味?!边@部分就是引出關(guān)鍵詞--“食”“餐”即“吃飯”、“食物”這個寫作的關(guān)鍵詞。類似2017年江蘇高考的“生活中離不開車。車,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018年的“花自語,鳥有語,生活處處有語言。”這個“食”“餐”也就是整篇作文的寫作起點與中心,如果偏離這兩個字,那么這篇作文就是不合題意的。第二部分,寫作提示“煙火氤氳間,總能讓人咂摸出生活的喜怒哀樂,感受到追求的酸甜苦辣,咀嚼著人世的悲歡離合”這部分提示寫作方向,提供寫作立意角度,即考生可以從吃飯(食物)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中選擇任何一個角度寫。第三個部分,拓展立意即材料中的省略號。如果第二部分寫作提示是給審題立意水平不高的同學(xué)提供寫作方向和立意角度,那這個省略號就是給思維水平比較高的同學(xué)留下寫作空間,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獨特思考,寫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再看這則材料的核心關(guān)鍵詞“食”“餐”,既可以理解為名詞“食物”:餃子、面條、清粥等具體的食物或早餐、午餐、晚餐、家宴這樣吃飯活動;也可以理解為動詞“吃飯”“聚餐”。審題清楚了,就要選擇寫作文體,如果寫議論文,就要發(fā)表自己對“吃飯”這個問題的看法,可以從幾十年來人們對吃飯要求的變化來看人們生活觀念水平的變化,也可以從人們對食物的要求變化來談飲食文化與生活的變化等;而如果寫記敘文,就要敘述一個與“吃飯”或“食物”的故事,來表達自己與“吃飯”或“食物”相關(guān)的某種情感或哲思。在評改作文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與以住模擬考試不一樣,這次考試中較多同學(xué)選擇了記敘文的方式來寫作,這里就重點說一說,這個作文題在記敘文寫作上的問題及寫作注意點。 一、存在問題: 在關(guān)鍵詞十分明確的情況下,還是有一些學(xué)生偏題:如學(xué)生寫“筷子”,雖然與飲食有關(guān),但它不是飲食;還有學(xué)生表面上寫飲食如“面條”,但重點不在面條上,而是在面館老板身上,寫面館老板手藝精湛、侍人和善、慷慨大方;還有同學(xué)雖然也寫“食物”,比如寫餃子,但是介紹餃子如何制作、餃子的分類等,是說明性文章,而不是記敘文。 絕大部分同學(xué)都能抓住“吃飯”或“食物”這個核心關(guān)鍵詞來寫,但是出彩的文章還是很少,主要問題就是選材相對集中,撞車現(xiàn)象比較嚴重,意蘊較淺,很難讓人眼前一亮,其中最寫得最多的三類文章如下: 1.寫兩三個星期才回家一次,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自己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表達父母親對自己的疼愛。 2.寫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自己做一碗清粥,表達簡單才是事物的本質(zhì),有愛的食物即使很簡單也是最好吃的。 3.寫一頓團圓飯(年夜飯、家宴),一家人聚在一起,爺爺奶奶做了很多好吃的菜,可是其他人都在玩手機,呼喚不再忽略親情,沉溺于手機之中。 二、解決辦法: 一頓飯,一碗清粥,表達父母的對自己的關(guān)愛之情,這樣的選擇肯定是切合題旨的,但問題就是文章立意顯得太淺了。作為高中生不能滿足于寫簡單的記敘文,要寫復(fù)雜的記敘文首先就讓自己的立意高人一等,通過自己的故事表達一些稍微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思的哲思,激起讓讀者共鳴的情感。那如可能讓自己的記敘文立意稍有深度呢?這里有幾個方法可以嘗試一下: 1.向前再走一步。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個立意就可是大多數(shù)人想到的立意,如果這時不能有新的,更好的立意,那我們妨在這個立意上再向前想一步。比如,寫兩三個星期才回家一次,媽媽為我做一頓豐盛的晚餐,不僅僅是媽媽對我的關(guān)愛,更也因為爸媽的感情不好,這頓飯其實是維系家庭關(guān)系的紐帶。再如媽媽給我做牛排,煮牛奶,烤面包,也不僅是因為母愛,也有媽媽對健康飲食的探索與追求。 2.擴大思維空間。高考作文不僅是考察我們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也是考察我們思維水平,如果看到“食物”“吃飯”只能想到親情、關(guān)愛,這也說明我們思維空間很小。我們不妨“想得開一些”,跳出親情的圈子,思考與食物有關(guān)的話題:食物(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東西言食物(文化)的碰撞、食物與社會熱點的關(guān)系等等。 3.進行差異化思維。我們一直強調(diào)記敘文要寫生活中的事,要“生活化”,要以“我”為中心來寫作,但這并代表我們描寫中心就一定放在“我”身上。我們可以嘗試把描寫的中心放在他人(如爸媽、爺爺、奶奶)身上,“我”可以作為是旁觀者、串聯(lián)者出現(xiàn),表現(xiàn)父母(祖父母)的煩惱、成長、愛恨等。 4.關(guān)注社會熱點問題。同樣是吃飯問題,如果能把這個吃飯放到一些社會關(guān)注熱點問題中,可能就會使文章一下子變得有深刻而有意蘊。例如把吃飯和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系起來,一年四季,春節(jié)、端午、中秋、冬至奶奶都會給時令的蔬菜做不同的食物吃,春天的小蘿卜汁、夏天的綠豆湯、秋天的蓮子羹、冬天的八寶粥;再如寫爺爺盼望和家人一起吃飯,可以寫一個留守農(nóng)村的一個空巢老人,只有在中秋、春節(jié)時再能兒女們一起吃一頓團圓飯的希望與凄涼等。 【佳作賞析】 一面一味一人生 宿遷中學(xué)創(chuàng)新1班李政 滾燙的面上掛著一層朦朧霧,端上了桌。 一聞便知,今天的面是媽媽做的:清湯素面,少有的點綴就是幾片青菜,之后滴上幾滴醋,故味道清淡而不單調(diào)。讓我們想起了媽媽的曾經(jīng)——在杭州生活過,口味十分清淡,基本不沾酸辣,加醋正好符合了我們的口味。湯雖清但不素——她總喜歡在湯里放一塊肉。為湯頭融入滋味。少有人能品出這樣的味道,除了陪伴了十幾年的家人。 一家三口的飯桌上有說有笑。我呷了一口湯,吃了一口面。媽媽的面和爸爸的面越來越像了。我又想到了爸爸的面。 爸爸在上海居住過一段時間,他習(xí)慣吃上海人慣吃的細面。湯頭必是葷湯重頭,有時放一塊切得很整齊的大排,有時對半切開鹵蛋臥于面上。面不多,但很精致。在他這里,面和湯都是碗里的主角,而媽媽是善于做面的。爸爸的面里有上海的影子,他的面里也裝滿了人間至味。 面的香氣再一次把我拉回到了現(xiàn)實。我一口接著一口。還是忍不住說出那句話:“媽,你的面,為什么口味變重了啊?”媽媽笑著回答,饒有深意的說:“為了迎合你和你爸爸的口味啊。” 仔細一想,爸爸的面在這些年也變了不少:面慢慢多了起來,湯也慢慢清淡——一切也都在向媽媽的口味發(fā)展。這早已是個心照不宣的秘密,其中充滿了人生的感覺。 面的香氣,面作者的故事,享受者的快樂,都在飯桌上的吵吵鬧鬧,歡聲笑語中無聲無息的傳到每個人的心里。面香慢慢融合,改變,趨同的同時又保存著特色。最終結(jié)成了一個又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紐扣住一個家的小小幸福。 面吃完了,但香氣仍舊不散,每個人都沉浸在香氣里,雖然僅僅是干坐著,但愜意早已涌上心頭。 又想起張愛玲說的那句話:愛情,不過是把兩個人的事活成一個人的。人生不就是這樣嗎? 點評:應(yīng)該說小作者的敘事手法很高超,先寫媽媽的面,再寫爸爸的面,最后合二為一,行文始終緊扣著“面”這一食物,敘述了爸媽之間充滿著生活氣息的日常小事。但平中奇,小作者能夠“向前想一步”,提示面的這種變化背后的原因,是因為爸媽的彼此迎合,最后引用張愛玲的一句更是道出這種彼此迎合,合二為一的原因--愛情,這樣就使文章超出一般人的立意,有回味和咀嚼的余地。 作者簡介:董健,江蘇省宿遷中學(xué) 中學(xué)正高級教師,宿遷市語文名教師,學(xué)科帶頭人,江蘇省優(yōu)質(zhì)課一等獎第一名。電話13815789869 QQ27807875 郵編223800 作者:青衣,多家媒體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寫有溫度的文字,交有深度的朋友,和你一起領(lǐng)略生活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