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在《道德經(jīng)》中說:“道可道,非恒道也。”我們面前有很多條道路可以選擇,不只是一個固定的前進(jìn)方向,所有的道路都是自己選擇的。 有時候退,才是真正的前進(jìn)。 范蠡作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被后人尊稱為“商圣”,'南陽五圣'之一。 他年少時,出身貧賤,但是廣讀詩書、博學(xué)多才。后來,認(rèn)識了楚國的文種、并且成為好朋友。 楚國的官場政治黑暗,朝政都是由氏族把持,一般的平民難以為官。范蠡和文種一起投奔越國,兩人被臥薪嘗膽的勾踐賞識,進(jìn)入了越國的高層。 他們幫助勾踐出謀劃策、興旺越國,滅掉吳國,一雪而會稽之恥。 然而,范蠡幫助勾踐成功后,卻馬上離開越國,并且給文種寫信告訴他:“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他的意思就是讓好朋友快點逃走,功成身退,以免遭受殺身之禍??上?,文種還沒有來得及離開越國,就被勾踐殺死了。 范蠡離開越國后,化名在宋國經(jīng)商并且成了巨富,三次散盡家財,幫助世人。他被后人譽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p> 知退,就是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的藝術(shù)。 何時進(jìn),何時退,是人生的大智慧。進(jìn)退之間,考驗的就是一個人審時度勢的本事。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向前,卻沒能選擇正確的方向,那么必然是要碰壁的。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固步自封,不懂得后退一步,就必然會遭受失敗。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 小編說:當(dāng)進(jìn)則進(jìn),當(dāng)退則退,才是我們處世的大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