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歷史,相信很多讀者們早已經爛熟于心了,您對鄭和下西洋的交通工具(寶船)了解多少呢?鄭和的寶船是在哪造的呢?船上的核心部件船舵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呢?如果您對這些還不了解,看完小編的揭秘就知道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南京是明初的都城,它緊鄰長江且水系發(fā)達,自然也就成了造船出海的首選之地。另外,根據(jù)考古專家們多年研究,也準確的找到當年寶船廠的遺址,就位于現(xiàn)在的南京鼓樓一帶。 2003年,恰逢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所以南京市政府決定,對寶船廠遺址進行發(fā)掘保護,并建立遺址公園以向市民展示600年前那次偉大的壯舉。于是,考古專家們就準備對其中的六號船塢(即六作塘)進行清理。 專家在保護性的清理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六作塘為梯形結構,長大于421米,上寬大于44米,下寬大于12米,而且下面的淤泥估計至少也有二三十米深。六作塘考古對于專家們來說,這顯然是個極具困難的“大工程”,但同時也讓專家們都欣喜不已,因為淤泥下面肯定有重要的歷史文物。至于到底有什么“寶貝”,那就要等清理完了才知道! 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專家們對六作塘的清理工作開始了。這些可都是幾百年沒見過太陽的淤泥,基本上每挖一鏟子,就會竄出來一股難聞的怪味。因此,專家們也都全副武裝,身穿防護服,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 十幾天后,專家們終于有了發(fā)現(xiàn)——一根長木,而且基本保存完好,專家們都很重視,也很興奮,畢竟忙碌這么久才看到“寶貝”。于是,專家們拿小鏟子,一點點的將長木周邊的淤泥刮干凈。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忙碌,長木也終于現(xiàn)出了原型,方頭扁尾,還有不少有規(guī)律的孔洞和凹槽。經過測量,它竟然有11米多長。 這根長木究竟是什么呢?難道它是寶船上的部件嗎? 經過專家們的深入研究,確定了長木不僅是寶船的部件,而且還是核心部件——船舵,即安裝舵片的主軸。專家們當時就被震驚了,船舵都有10米多長,那這寶船該有多大。后來,專家按照比例進行模擬測算,發(fā)現(xiàn)船的長在100米以上,寬在50米以上,而這在當時絕對算是個龐然大物。 真正讓人疑惑不解的是,這件舵桿在淤泥中埋藏了幾百年,為什么還能保存的如此完好呢?專家們都感到很驚奇,懷疑這也許是稀有的鐵梨木(一種生長在熱帶的樹木,是制造船體關鍵部位的首選材料)。于是,專家就對木料取樣,用光譜儀進行了分析和鑒定。可結果發(fā)現(xiàn),這種木料并不是鐵梨木,那它是什么木料呢? 根據(jù)光譜的顯示,它有些接近我們現(xiàn)在用的一種高端木地板,叫做南洋紅木,俗稱“金不換”, “金不換”的主產地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區(qū)。那么到底是不是“金不換”呢?很多專家都搖頭,因為“金不換”制作地板還可以,但卻不是制作船舵的好材料。看來,想要搞清船舵究竟是什么材料,只能等待專家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定了。 六作塘的發(fā)掘和清理工作已經完成,同時竣工的寶船廠遺址公園,也成了南京市民休閑觀光,回顧歷史感受造船文化的好去處。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