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時身上的感覺反映了習拳者太極拳水平的高低,是關系著我們能否步入太極拳殿堂、獲得最佳健身效果的關鍵所在。 身上有了太極感覺,我們就能在享受太極拳的快樂中健康長壽;缺少感覺,練拳如同做操,費力不討好。 那么,太極拳的時候身上都應該有什么感覺呢?起來看看你身上有沒有這些太極感覺吧! 1“骨肉分離”的感覺 “骨肉分離”是行拳時 骨升、肉降、關節(jié)松的感覺,如同脫骨扒雞,只要將雞骨架提起來一抖,雞肉就會離骨脫落。 擁有這種感覺,說明你的肌肉沒有緊裹在骨骼上,已經處于放松態(tài)。 找到“骨肉分離”的感覺,就為開啟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大門找到了金鑰匙。 在行拳中,我們還要做到“三松三豎”:松肩豎頸,松胯豎脊,松踝豎腿,借以使“骨肉分離”的感覺保持貫穿套路始終。 2“自身重量”的感覺 “自身重量”的感覺是指行拳時我們覺得四肢如同負重。 由于人生來 就在地球引力下運動,以至對自身肢體的重量失去察覺,我們只有在體外荷重時(如拎一桶水)才會有負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時感覺到四肢的沉重,就說明你的身體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狀態(tài)越好,肩、胯關節(jié)松開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會越大。 這種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所以拳論有“由松入沉”的說法,沉從腳落,提從腳起,“沉”是順應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與提應趁著拳勢的蓄發(fā)變化而轉換:發(fā)勢時為沉,腳掌植地生根,利于打擊對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勢時為提,身體輕盈靈活,便于動作轉換,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這樣,依靠身體的虛實變化透過腳掌來順應地球的引力和反彈力,將地球的勢能轉化為行拳的動力。 所以能夠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彈力來行拳,找到身體“如水載舟行”的沉浮感,才算進了太極之門。 3“脊柱行拳”的感覺 “脊柱行拳” 是指以脊柱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行拳方式。 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 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脊,發(fā)揮腰部的樞紐作用,再隨著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連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 臂和腿好像牽掛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于中軸線,終于中軸線。 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下肢要體會“步隨身換”的感覺。 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關鍵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后張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適當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張弛”是說脊柱如同弓背,隨著拳勢的蓄發(fā)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著吸氣微微后弓,稱為“吞身”;發(fā)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馳,稱為“吐身”。 行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 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jié)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蕩的動力源。 4“周身一家”的感覺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時“一動而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 太極拳中不存在身體的局部運動,不單是舉手投足,就連一個呼吸、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意念,無不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 這種整體 運動觀,是太極拳區(qū)別于日常生活及其他一些運動項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楊澄甫曾經強調過:“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 初級階段是練形,要體會“太極無手,腰便是手”的感覺,也就是上述 “脊柱行拳”的感覺。 中級階段是練氣,應體會“太極無手,氣便是手”的感覺,要求呼吸能夠順應拳勢的變化,使呼吸和動作相輔相成、互引互隨,身體有開合脹縮感。 高級階段是練神,須體會“太極無手,神便是手”的感覺,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使神意、呼吸、動作三結合,意到、氣到、力到。全身關節(jié)放松節(jié)節(jié)貫穿,筋肉化僵為柔,身體像是一個具有彈性的柔性渾圓體。 5“身如氣囊”的感覺 “身如氣囊”意為行拳時身體如同一個充了氣的大氣球,隨著拳勢的蓄發(fā)、開合變化而脹縮鼓蕩。 蓄勢時,體 內能量流(“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體有收縮感,此過程稱為“合”,屬陰; 發(fā)勢時,體內能量流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有膨脹感,此過程稱為“開”,屬陽。 我們把身體隨著拳勢蓄發(fā)變化產生連續(xù)的、有節(jié)律的脹縮感稱為“開合鼓蕩”。 身如氣囊的脹縮感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掤勁”,“開合鼓蕩”就是體內掤勁充盈變化的結果。 掤勁是剛柔相濟的彈簧勁,是具有球體感的膨脹勁,是太極拳捋、擠、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勁力的“母勁”,因此太極拳又有“掤勁拳”之稱。 太極拳掤勁的鼓蕩、充盈程度 標志著習拳者功夫的深淺,對技擊和養(yǎng)生效果影響極大。 6“吸縮呼脹”的感覺 “吸縮呼脹”是身體“開合鼓蕩”與拳勢呼吸相配合的感覺。 “吸縮呼脹”的感覺是:蓄勢時,隨著吸氣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匯聚,身體產生收縮感;發(fā)勢時,隨著呼氣內氣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產生膨脹感。 拳勢呼吸很好地順應了拳勢的蓄發(fā)變化,是太極拳運動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當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縮呼脹”、的感覺時,說明你的呼吸已經融入身體的開合鼓蕩之中,開合趁著呼吸,呼吸促使鼓蕩,形息互引,形氣合一。這時你就掌握了拳勢呼吸的奧妙。 7“手指脹縮”、“掌心吸放”的感覺 “手指脹縮”、“掌心吸放”是身體開合鼓蕩“形于手指”的感覺。 既然是“身如氣囊”,手掌作為氣囊的一部分,自然會隨著身體一起脹縮鼓蕩。 蓄勢時,隨著吸氣掌心微微內凹,勞宮穴內含,手指有被氣抽向丹田而收縮變細的感覺; 發(fā)勢時,隨著呼氣掌心微微外凸,勞宮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氣而膨脹變粗的感覺。 手掌心隨著拳勢蓄發(fā)開合所形成的這種凹凸吸放變化,有類似吸盤吸放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太極拳常說的“粘黏”勁。 要求學員在推掌時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時手心有內凹之意,以此體會太極拳的“粘黏”勁。 手掌是身體感覺最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極功夫手上看”的說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時隨著拳勢蓄發(fā)變化手掌出現了脹縮、吸放的感覺,恭喜你 已經踏進了太極拳之門。 8“口內生津”的感覺 “口內生津”是行拳過程中口內唾液津津不斷。 楊式太極拳家李雅軒先生說:“練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練后口中沒有甜液發(fā)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在這種情形下,就不必按時練功了,當速請?zhí)珮O拳明師指正了,否則毛病暗出,則更不易改正?!?/p> 練太極拳應當是一個享受太極拳的過程,而不是拿太極拳來折騰自己,行拳時口內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個標識。 太極拳練得是否得法,驗證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套拳練 下來看看口內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適暢快。 太極拳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一身舒適為萬法宗”。 陳式太極拳家馮志強主張“打拳似休息”,“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愿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極拳帶來的酣暢舒美中獲得健康長壽。 9“天人合一”的感覺 “天人合一”是習練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時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間,在與大自然進行溝通和互動中獲得快樂和升華。 太極拳理認為,天地為一大太極,人體為一小太極,行拳時將自己的小太極融入天地的大太極之中,做到“天人一氣”和“天人一理”,便可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現代物理學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變化決定著事物的變化與歸屬。 我們祖先將能量流的匯聚稱為“陰”,將能量流的發(fā)散稱為“陽”,所以天地大太極就是宇宙間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 太極拳由蓄、發(fā)兩種拳勢互變而成,蓄勢時人體能量由四梢向丹田匯聚,為合屬陰;發(fā)勢時人體能量由丹田向四梢發(fā)散,為開屬陽,所以人體小太極是人體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 因此行拳時人體通過能量流(內氣)的“陰聚陽散” 產生開合鼓蕩,使個人的拳勢與大自然的氣勢相合,從而實現“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陰聚陽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