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花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梅花長于霜雪,不以無人而不妍。 亭亭獨立、清香飄然,在靜默的角落,他們與世無爭、恣意盛放,開出了另一番風情萬種的模樣。 周國平曾說:
不以無人而不芳,不以無人而不妍。即使在無人的角落,梅蘭也兀自開放,格外美麗。 不以身外之物而喜,不以他人損己而悲。一個真正活出自己、內(nèi)心從容的人,何須別人吹捧,自有風情萬種;何須一較高下,他自與世無爭。 浮生若夢,世事如云,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便是懂得欣賞自己。 曾經(jīng)有一位小有名氣詩人,每天都為自己的新作無人看而苦惱。? 這天,詩人拜訪了一位禪師,并向禪師說了自己的苦惱。 禪師笑了,指著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說:“你看,那是什么花?” 詩人看了一眼植物說:“夜來香。” 禪師說:“對,這夜來香只在夜晚開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來香。 那你知道,夜來香為什么不在白天開花,而在夜晚開花呢?” 詩人看了看禪師,搖了搖頭。 禪師笑著說:“夜晚開花,并無人注意,它開花,只為了讓自己欣賞!” 詩人吃了一驚:“讓自己欣賞?” 禪師笑道:“白天開放的花,都是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贊賞。 而這夜來香,在無人欣賞的情況下,依然開放自己,芳香自己,它只是為了讓自己快樂。 一個人,難道還不如一株植物?”? 禪師看了看詩人說道:“許多人,總是把自己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給別人看,讓別人來贊賞,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快樂起來。其實,許多時候,我們應該為自己做事。” 詩人笑了,他說:“我明白了。一個人,不是活給別人看的,而是為自己而活,要做一個有意義的自己。”? 唐代詩人張九齡在《感遇十二首》中寫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汲汲于世人的贊嘆,孤芳自賞,是一朵花的智慧; 不汲汲于名利,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從容灑脫過一生,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智慧。 人生本匆匆,每個人都是過客,所以不妨攜一顆無爭從容的心,走過山重水復的流年,笑看風起塵落的人間。 從容給予我們的或許不多,但足以支撐起一個人的朗月清風。 誠如亦舒所言: 真正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么書,去過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買過什么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奧黛麗·赫本是許多人公認的女神,即使年華老去,卻依舊氣質(zhì)如初。 可即便如此,當時還是有一些人拿她老去的容顏說事。 赫本絲毫沒有理會這些惡意的聲音,一心專注于慈善行業(yè)。 赫本這一生,活得自在從容。時至今日,她的善良和優(yōu)雅,依舊被人們所傳唱,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白月光。 幾乎所有白色的花都很香,但顏色艷麗的花往往不怎么香。 人也是一樣,舉止越優(yōu)雅、內(nèi)心越豐盈,越是芳香四溢,越是受人景仰。 復旦大學的陳果,是學生們心目中的“思修女神”。 她的學生和網(wǎng)友曾這么評價她—— 最有型的女大學教師;老師把課講得這么美,當她的學生很幸福;聽陳果老師講孤獨和寂寞,一語驚醒夢中人...... 幾年前有人曾問她,別人喜歡自己和自己喜歡自己哪個更加重要? 她當年的回答是兩個都重要。但現(xiàn)在她說:如果在兩者不能兼顧的情況下,自己喜歡自己更加重要。 在生活中,不管你有多優(yōu)秀,多完美總有人不喜歡你,總有人討厭你。同樣,不管你多么不好,多么不堪,多么糟糕,還是有人喜歡我們。 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在不給別人帶來麻煩的情況下,我們真的不需要太在意別人的想法。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tài),無非就是活出自己。 記得有一首小詩里曾寫道: 如果有一天, 我們碌碌無為地湮沒在人群中, 親愛的, 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使自己活得豐盈。 第一等的人生, 不是被所有人喜歡,而是不辜負自己。 “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不僅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從容; “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還是“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自在; “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更有“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豁達。 它是一種沉淀的智慧,一種充實的滿足,一個人豐盈的清歡。 楊絳一百歲時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 在這曼妙的塵世里,愿我們都活得與世無爭、萬種風情!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