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神秘的河谷內,有10座廟宇,全都是國保,憑什么?。?/span>

 新用戶33836C5M 2021-07-13

咱們國家有一條河,流淌在大山之間,河谷兩岸有10座廟宇,這10座廟,個個都是國保,哪里呢?

還是說答案吧! 山西長治市有一條河叫濁漳河,河的兩岸都是大山,所以這一帶被稱為濁漳河谷。

這個地方離河南,河北都不遠,可以說是三省交界的地方。但是這里比較閉塞,旁邊就是著名的紅旗渠景區(qū)而這里卻很少有人光顧,甚至知道的人都不多。

然而在這條濁漳河谷內,分布著10座廟宇,廟宇的規(guī)模來說都不是很大,有的就剩一座殿了,也沒有什么太多的香火。

但是這10座廟宇,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國保。

這條河谷對于旅游的國人來說,可能都沒有聽說過,

但是對于文物愛好者,特別是喜歡古代建筑的朋友來說,這里就是心中的圣地,是一定要來的地方。

否則,和圈里人聊起來,都不好意思。哈哈!

很多朋友奇怪了,到底是為什么呢?

答案就是這10座廟宇,年代久遠,不是五代十國時期的,

就是宋代和金代的,元、明、清的建筑都不在話下,和他們比起來,太年輕了。

在北京如果你看到一座明代的建筑,一塊明代的石碑,都會興奮不已、感嘆500多年了。而到這里,你會驚奇的發(fā)現,明代的建筑先不看了,還是看看五代和宋金的吧!

時間越是久遠,經歷的戰(zhàn)亂動蕩,人為破壞,自然損壞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夠留存下來的就越發(fā)不容易,留下來就更加彌足珍貴。

這下就不難理解,10座廟宇為什么都是國保了吧!

那就不說廢話了,一個個的介紹吧!

龍門寺】位于平順縣石城鎮(zhèn)源頭村外,龍門寺是這10座廟宇中最大的一座,里面的建筑可以說是跨越千年。從五代時期,到宋、金、元、明、清各個朝代建筑都有,這在全國都是僅此一處的,十分難得。

石刻妙音鳥,雕刻精細,保存完好,十分難得。

大殿內有精彩的佛教故事壁畫,也是龍門寺的亮點。

【回龍寺】回龍寺位于平順縣陽高鄉(xiāng)候壁村,據說,當年就是在這個村等著,迎接和氏璧,所以叫候壁村。村外景色不錯,

別看回龍寺就是一座土黃色的廟宇,別看就是一座三間的小殿,這可是大金朝的建筑。

回龍寺大門鎖著,一般進不去。

【夏禹神祠】位于平順縣陽高鄉(xiāng)候壁村,小院建筑,里面有一個石雕月臺。內有八仙黑白故事壁畫。平常大門緊鎖,一般人進不去。

備注:候壁村的兩個廟不好進,如果不是追求完美,這兩個廟可以放棄。

【淳化寺】位于平順縣陽高鄉(xiāng)陽高村內的廣場上,金代大殿,很漂亮,前面有兩座經幢。

【佛頭寺】佛頭寺位于平順縣陽高鄉(xiāng)車當村,寺廟后面就是一座大山,像是佛頭,所以起名佛頭寺,佛頭寺為宋代大殿,殿內兩側山墻上有大幅佛教壁畫——二十四諸天,很是珍貴。

【大云院】位于平順縣北耽車鄉(xiāng)實會村北,五代大殿。

內有精美的佛教壁畫,記住啊,據說是五代時期的。

還有一座五代時期的石塔。

【原起寺】位于潞城市黃牛蹄鄉(xiāng)辛安村,位于村后的高坡之上,五代大殿,宋代的塔,很漂亮。

【天臺庵】位于平順縣王曲村,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四大唐代建筑之一,2014年大修時發(fā)現題記,才斷定為五代的大殿。

殿內山墻尖處有黑白故事畫。

院內有一塊石碑,不錯,值得一看。

【李莊武廟】位于潞城市黃牛蹄鄉(xiāng)李莊村,元代風格大殿,

雕刻精細,做工考究。

【李莊文廟】李莊文廟位于潞城市黃牛蹄鄉(xiāng)李莊村,一個村莊能夠有兩座國保級大廟,真的很牛。文廟曾經做過小學校。

文廟現存大成殿和大成門,很漂亮。

做工考究。

怎么樣濁漳河谷的10座廟宇,就帶著大家游覽完了。是不是眼前亮了好多次。

有機會來趟自駕游,親自感受一下古建筑的魅力吧!想看千年古建,來濁漳河谷的10座廟,不虛此行。

備注:十座廟宇,除了候壁村的回龍寺和夏禹神祠不好進去,其他都挺好進的。很多廟宇的大門上都留有,看廟人的電話。

往日精品文章,可能你也喜歡:

1.穿越千年遼代彩塑佛像——遼寧奉國寺

2.都知道有五岳山,你知道還有五鎮(zhèn)山嗎?驚呆雙眼,保存完整的遼寧北鎮(zhèn)廟

3.漫步西湖,人生快事。杭州旅游攻略(帶小孩版),想去杭州,速來圍觀

4.天津薊縣一日游攻略,廟會版啊!離北京很近,值得一去。

5.國慶節(jié)快到了,先定個小目標,到西安看看。

6.國慶節(jié)快到了,訂一個小目標,到蘇州園林里轉轉。

         文章皆是作者原創(chuàng)  

         大家支持關注轉發(fā)

(作者:大槐樹,70后,民間古跡的記錄者。  

熱愛文物古跡,喜歡老祖宗留下的這些老東西,用手中的相機,記錄古跡的美麗;四海漫游路上的探路者,喜歡把旅游中的景物,推介給大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記錄更多的歷史,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

    您的關注、轉發(fā),是對大槐樹最大的支持。

  注:請尊重版權,文章被使用,請標明出處。)

         支持原創(chuàng),歡迎打賞

         心存感念,再創(chuàng)佳篇。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