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切忌嘮嘮叨叨,喋喋不休。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總是不放心,千叮嚀萬囑咐,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總是不滿意,橫挑刺豎找茬,恨鐵不成鋼,總覺得沒有別人家的好。這樣做的危害非常大,父母一定不要嘮嘮叨叨了,什么時候?qū)W會閉嘴,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家長做到適時地提醒一下就好了。 實際上父母過多的叮嚀,并不能起到預(yù)期的效果,反而會因為過于“嘮叨”使孩子感到不耐煩而聽不進去,或者聽得太多感到麻木。 父母的嘮叨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沒有照顧到孩子的自尊,所以往往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溫順的孩子會假裝傾聽,極端一點的孩子就會表現(xiàn)出討厭,甚至逆著干。 另外,家長的嘮叨,是扼殺孩子責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帮垇韽埧冢聛砩焓?。”說的就是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家長不停的嘮叨和說教,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依賴心理,他們認為反正有人會提醒,便不會用心做事。而當問題出現(xiàn)以后,就會把責任推到家長身上。所以,長期被嘮叨的孩子,缺少責任感和獨立意識,變得懶惰、散漫,通常會唯家長是瞻,難獲得個性自由和全面發(fā)展。 心理學上,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xiàn)自然而然的逃避傾向。這是人類出于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心理反應(yīng)。由于人的這個特征,在受到外界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時,會使人的心理極不耐煩甚至產(chǎn)生逆反情緒。這種心理現(xiàn)象就叫作“超限效應(yīng)”?!俺扌?yīng)”提醒家長們:人的心理對任何刺激通常都會有一個承受的極限,如果超過了這個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 當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應(yīng)該記住:孩子犯了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如果需要再次批評的時候,要注意換個角度,用不同的話語去提醒孩子,這樣才不會讓孩子覺得因為同樣的錯誤被父母“窮追不舍”,也不會因此對父母的說教感到厭煩。如果對于一個錯誤,父母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做出同樣的批評,就會使孩子原本感到有些內(nèi)疚不安的心情轉(zhuǎn)變?yōu)椴荒蜔?,最后發(fā)展到反感至極,甚至出現(xiàn)“我偏要這樣做”的逆反心理。 為了避免批評時的“超限效應(yīng)”,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要訂立規(guī)則。如果孩子違反規(guī)則一次、兩次,可以批評,但如果在此基礎(chǔ)上仍舊違反,就要根據(jù)規(guī)則采取一些懲罰性的措施,不能只說不做,否則也會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有些父母可能認為,對孩子批評多了不好,那多表揚肯定沒錯了吧?其實表揚也同樣存在著“超限效應(yīng)”。表揚太多,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哄自己,名義上是表揚、實際上是在提醒他這方面做得不夠好,要多注意。于是孩子一聽到類似的表揚、就會感到不舒服。 還有些父母喜歡對孩子進行過多的大而空的說教。孩子即使認為父母的話在理,也會由于在短時間內(nèi)遭受集中“轟炸”而感到難以承受。這也是許多青少年愛和父母犟嘴的原因。 教育孩子,最要不得整天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嘮嘮叨叨,喋喋不休,這也管那也說,不敢放手,最后反而會遭受孩子的白眼,受到孩子的反叛。 父母要嘗試著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建立自己的權(quán)威地位。給孩子發(fā)布指令要簡潔干脆,不能拖泥帶水。比如孩子沒有禮貌,在公眾場合大吵大鬧的時候,只需要“噓!”,孩子就能心領(lǐng)神會,安靜下來。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比起嘮叨要有用的多。 總之,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甚至只是平時的教育,父母都應(yīng)該掌握好“度”。任何事情如果過度,就會產(chǎn)生“超限效應(yīng)”;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既定目的。所以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做到恰到好處,才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內(nèi)容來自:半支粉筆 |
|
來自: 湖南周慎 > 《育兒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