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內外并重,善用外治,力求殊途同歸 鄧老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內治之藥,所異者法爾?!?/strong>中醫(yī)的外治是與內治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并且強調不管外治還是內治,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用于治療的藥物也相同,所不同的僅僅是方法而已。 1、金黃膏(散)的挖掘、整理、應用:金黃膏來源于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的“如意金黃散”。主要藥物組成有天花粉、黃柏、大黃、姜黃、白芷、厚樸、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等。以上藥物共磨為散,瓷器收儲。“治癰俎,發(fā)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流瘡,火丹,風熱天瘡,肌膚赤腫,干濕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經歷代應用“成為瘡家良便方也”。金黃散屬于箍圍藥之一,臨證應用時針對病癥的陰陽屬性或用茶調或用蔥汁調,或用黃酒調,或用蜜調,或用蘭根搗汁調,適用于瘡瘍腫瘍期。用麻油炸膏即屬于油膏?,F應用較多的是麻油炸藥入黃蠟成膏,即“金黃膏”。多年來歷代醫(yī)家對金黃(散)膏在臨床的應用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許多醫(yī)家觀察了其治療各種癤、癰、壞疽、丹毒、注射感染、外傷感染等。鄧老帶領下級醫(yī)師證實金黃膏有①抑菌作用;②抗炎作用;③提高溶菌酶的含量;④促進微循環(huán),調節(jié)局部免疫等諸方面而共同作用的結果。另外,現代研究證明金黃膏有較好的透皮作用,也就是說通過皮膚的吸收效果顯著,所以對一些急腹癥早期應用可起到消散作用;對一些失去手術機會形成膿腫者效果頗佳。 鄧老認為,對于陰證瘡瘍要慎用,避免冰凝肌膚而再發(fā)變證。也可作為箍圍藥使用。箍圍藥古稱敷貼,它是借藥粉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從而促使腫瘍初起輕的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結聚,也能促使瘡形縮小,趨于限局,達到早日成膿和破潰;如破潰后,余腫未消者,也可用它來消腫,截其余毒。注意點:凡皮膚濕爛,瘡口腐化已盡,攤貼油膏,應薄而勤換,以免膿水浸淫皮膚,不易收燥。目前調制油膏大多應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礦物油,也可刺激皮膚引起皮炎,如見此等現象應改用植物油或動物油,若對藥物過敏者,則改用其他藥。油膏用于潰瘍腐肉已脫、新肉生長之時,也應攤貼宜薄,若過于厚涂則使肉芽生長過剩而影響瘡口愈合。 鄧老在外用中藥的應用過程中,提出了中藥本身的透皮作用,認為部分中藥起到了關鍵作用。對于外科經典的外用藥金黃膏頗有心得?!敖瘘S膏”出自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的如意金黃散,由大黃250g、黃柏250g、姜黃250g、白芷250g、天花粉500g、生南星100g、蒼術100g、厚樸100g、甘草100g等組成,經麻油炸藥,據季節(jié)的不同加入黃白蠟而制成膏,有清熱解毒、散瘀化結、消腫止痛、祛腐生肌等功效[1] 。鄧老帶領團隊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研究顯示,“金黃膏”可抑菌、抗炎、鎮(zhèn)痛、解痙,有減輕局部疼痛、水腫、滲出物過多和繼發(fā)性感染、促進壞死組織脫落、加速愈合等作用[2]。 金黃膏的藥物組成中包括了苦寒藥1000g,為大黃、黃柏、天花粉等,辛溫藥900g,為姜黃、白芷、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等,調和藥甘草100g。鄧老認為,苦寒藥與辛溫藥的比例為10:9,從中可以看出辛溫藥所占的比例較大,但是金黃膏的主治病癥為炎癥性病變,炎癥的特點是紅腫熱痛,屬熱證,但是金黃膏組方中包含了較多的辛溫藥,此種組方的依據是中醫(yī)反治法中的熱因熱用理論。“熱因熱用”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帝曰: 反治何謂? 岐伯曰: 熱因寒用, 寒因熱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在金黃膏中辛溫藥的應用為熱因熱用,而起到特殊作用。為什么辛溫藥在其中就能起到此作用呢?辛溫藥是如何發(fā)揮的作用呢?從中醫(yī)理論上來講,金黃膏為外用中藥,如果起作用必須使藥物透皮入內,《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fā)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急食辛以潤之”,辛能散能行,故辛能“開腠理,通氣”,這已成共識[3]?,F代中醫(yī)界一般認為“腠理泛指皮膚、肌肉、臟腑的紋理及皮膚肌肉間隙交接處的結締組織,分為皮腠、肌腠、粗理、小理、瞧理等” [4]。故辛溫藥可以開腠理,使皮膚通透性增加,使藥物能夠更好的進入體內,所以辛溫藥在金黃膏中起到的一個作用就是促進藥物透過皮膚進入人的體內,即引藥入內的作用。辛屬五味之一,指辛味藥物或辛味方劑,辛的功效即能行、能散,具體表現為:發(fā)散、行氣、行血等[5]。辛味藥有發(fā)散及開閉行氣的作用[6] 。所以辛溫藥在金黃膏中起到的另一個作用就是散邪于外。 鄧老認為,金黃膏中的辛溫藥的作用就是調節(jié)機體腠理的開闔,從而達到引藥入內,散邪于外。鄧老強調指出外用中藥中的辛溫藥能夠開腠理,助藥物透皮入內而起作用,提示我們遣方配伍是尤為重要。 2、紅升丹的臨床應用 紅升丹首載于明代陳實功著的《外科正宗》,是升丹中常用的一種。適應證:凡潰瘍初期,膿栓未溶,腐肉未脫,或膿水不凈,新肉未生的階段,均可使用。紅升丹屬于經典的提膿祛腐藥。具有提膿祛腐的作用,能使瘡瘍內蓄之膿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脫落。一切外瘍在潰破之初,必須先用提膿祛腐藥,若膿水不能外出,則攻蝕越深,腐肉不去則新肉難生,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還影響瘡口的愈合,甚至造成病情變化而危及生命。鄧老認為,提膿祛腐是處理潰瘍早期、中期的一種基本方法。鄧老的經驗是,若瘡口大者,可摻于瘡口上;瘡口小者,可粘附在藥線上插入;亦可摻于膏藥、油膏上蓋貼。若純粹是升丹,因藥性太猛,須加賦形藥使用,常用的如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在腐肉已脫,膿水已少的情況下,更宜減少升丹含量。 近年來 ,由于紅升丹的毒性,國家出臺了關于限制“ 紅升丹”的使用 ,因此近年來關于紅升丹的臨床及實驗室研究也越來越少 ,紅升丹作為祖國醫(yī)學如此有特色的外用藥是否要走向滅亡 ,如何更好地繼承及發(fā)揚 ,值得我們深思。許多研究已經證明升丹的毒性作用 ,但使用劑量并未具體化及規(guī)范化。鄧老認為 ,根據臨床經驗和其毒理研究 ,即每日紅升丹劑量不超過 0.1 g,同時密切檢測患者的肝腎功能、 血常規(guī) ,如有異常 ,應及時停藥。鄧老認為 ,由于汞有蓄積作用,研究替代藥是我們的方向。 3、芒硝應用體會 用芒硝治療外科疾病。芒硝(mirabilite)為硫酸鹽類礦物芒硝經加工精致而成的結晶體,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鈉(NaSo4·10H2O)。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內服: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潤燥、瀉火消腫的功效,臨床用于熱性便秘諸證。芒硝與大黃合用治療急腹癥;治療泌尿系結石。《神農本草經》載:芒硝“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種石”?!秳e錄》載“芒硝:一通經脈 ,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致新”。在此啟發(fā)下,以芒硝為主配以利尿通淋組成方劑。外用:芒硝外用具有清熱解毒,破血行血,散結消腫的功效。在外治中用途比較廣泛,可治內、婦 、兒 、外、皮膚、五官等科多種疾病。使用方法根據病種及患病部位可分別采用以下幾種。鄧老的經驗是:(1)干敷法(將芒硝研碎,裝入雙層紗布袋中,置于患處,待芒硝遇熱潮解或結成塊時再更換。此法適用于回乳、乳癖、乳癰及外科的癰腫、炎癥、骨傷腫脹和婦科的重癥外陰水腫、會陰側切傷口硬結等;(2)濕敷法:將芒硝用涼水拌勻,敷于患處,藥干再灑以涼水,經常保持濕潤或以開水沖化,紗布吸濕,敷于患處。適用于皮下瘀血腫痛、靜脈炎、盆腔炎、陰莖水腫等 。一般用藥敷于患部。治痔瘡及肛周膿腫用芒硝100g,馬齒莧50g,五倍子、 紅花各30g、魚腥草30g、苦煉皮30g煎湯坐浴,其消炎、止痛、消腫作用極佳,上藥用紗布包好后加水2000ml,水煎取汁1500ml。先薰后洗患處。每日2- 3 次,疼痛消失,痔核縮小。芒硝在中醫(yī)外科中應用廣泛,臨床有較好的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