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醜鉞亞醜鉞 商代,通長32.5、寬34.5厘米。1965年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出土。1號商墓于1965年,由山東博物館王恩田等數(shù)位學者組成的考古隊所發(fā)掘,是迄今為止除安陽殷墟以外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商代墓葬,意義非凡。亞丑鉞出土于1號大墓的墓道內(nèi),與其同時出土的還有另外一件大鉞,與亞丑鉞形制基本相同,由于這兩件鉞從造型到體量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出土后不久,第二件即被調(diào)往北京,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亞丑鉞則留在了山東博物館,成為山東博物館的十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亞丑鉞為方內(nèi),雙穿,兩肩有棱,器身透雕人面紋,人面五官微突出,雙目圓睜,嘴角上揚,口中露出城墻垛口似的牙齒,極富威嚴。因其口部兩側(cè)對稱地銘有“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鑄有“亞醜”銘文的青銅器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北宋時期的金石著作就有著錄,器形有鼎、尊、彝等。關(guān)于亞醜器的出土地點,曾經(jīng)眾說紛紜,亞醜鉞的發(fā)現(xiàn),使亞醜器的出土地點逐漸清晰,被基本確定在青州一帶,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貴遺留。亞丑鉞經(jīng)歷了當年古老部族的輝煌,又經(jīng)歷風霜的洗禮、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沉淀,傳承至今,是為青銅器中的瑰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祖辛方鼎舉方鼎 商代,高23、腹縱15.6、橫13.9、足高8.4厘米,山東長清小屯遺址出土。炊食器,共二件,形制相同,此為其中之一。器形為侈口方唇,立耳,束頸,器腹為長方形,微鼓,平底,下承四根粗壯的柱足,體態(tài)沉穩(wěn)。方鼎四隅飾有扉棱,增加了整器的靈動之氣,腹部飾獸面紋,以云雷紋為地,足飾陰線蟬紋,鑄工精美。腹內(nèi)壁鑄有銘文“舉祖辛禹”及徽號?!芭e”字銘文是由著名考古學家于省吾先生考證得出的,其形態(tài)像大人舉子于床,是撫育幼子的意思。古代生子言“舉”者,為收養(yǎng)之意,不舉則是拋棄之意。商代金文之所以有此字,當是由于他們的祖先有過“舉子”的故事,或者有“棄子復舉”的故事,所以后世子孫才造出象征性的文字,以為族群的標志?,F(xiàn)在學術(shù)界多認同于省吾先生的意見,將此字釋讀為“舉”。帶有“舉”字銘文的青銅器家族非常龐大,其擁有者為舉族,舉族是商代晚期一支強大的宗族,在商王室中擔任重要官職,受到商王重用,武丁時期,曾多次參與征伐西部邊邑異族的戰(zhàn)爭。至西周時期,周王對商代遺民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舉族及其支族逐漸融入到周人及其他族人之中,從此舉族徽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被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舉方鼎是舉族的寶貴遺珍,歷經(jīng)千年,流傳至今,其造型厚重典雅,紋飾美觀莊重,鑄工細致考究,銘文筆勢雄健,是迄今為止山東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為精美的商代晚期青銅鼎之一,為國家一級藏品。 . 頌簋頌簋 西周,高30.1厘米,口徑24.2厘米,盛食器。制作于西周晚期,為周宣王時器。或因盜墓活動的猖獗,于清朝前期出土。清嘉慶十九年,清朝重臣劉墉的重孫劉喜?;垩圩R寶,在北京的一家古董店里發(fā)現(xiàn)了頌簋,重金購買并帶回山東老家收藏。之后頌簋又先后被收藏家李宗岱和山東黃縣巨富丁樹貞收藏。后來丁氏家道中落,在丁氏兄弟分家過程中頌簋的器蓋和器身分離。20世紀40年代,器身為膠東古物管理委員會黃縣文管分會收集,后轉(zhuǎn)入山東博物館。1959年,家住青島的丁氏后人張秀琳女士將收藏的器蓋捐獻給山東博物館,頌簋重歸完整。使我們有幸在博物館里一睹芳容。其造型秀美,隆蓋、圓腹、圈足,雙耳造型別具一格,狀如一變形龍首口吐祥云,雙耳下的垂珥與圈足下的三小足形狀相若,相映成趣。紋飾以竊曲紋為主紋,搭配使用瓦紋和垂鱗紋,繁簡呼應,疏密有致。銘文篆刻工整秀麗,典雅規(guī)范。其優(yōu)雅的身姿,向我們展示了西周青銅鑄造技術(shù)的高超,也向我們展示了她的擁有者—頌的不凡,頌是西周一位顯赫的貴族,效命于周王室,頌簋上的銘文就記錄了周天子對頌的冊命過程:在西周的一個清晨,周王在康昭宮冊命頌,令其掌管成周洛陽的倉庫等職務,并賜給他黑色的禮服、赤色的蔽膝和馬具等物品,以茲勉勵。頌接受了冊命,向周王進獻瑾璋,以謝王恩。之后,鑄造此簋,紀念此事并希望此份榮耀為后世子孫世代享用。除了頌簋,傳世的頌器還有頌鼎、頌壺和頌盤。成組的頌器傳承至今,難能可貴,頌簋更是以其莊重的造型、精良的鑄工、瑰麗的紋飾、秀美的銘文,使其成為難得一見的青銅器珍品,具有極高的價值,為國家一級藏品。 . 銅方奩銅方奩,周,高7.5、長12、寬7.5厘米。該器的特點在于其造型和用途。器身呈長方形,頂部有兩扇可以對開的小蓋,每蓋一鈕,分別為男、女裸體人,呈面對面跽坐狀。器腹下部鑄有六個人形器足,人形裸體,屈膝,雙手在后背負器身。據(jù)器物檔案記載,該方奩最初為清末民初莒縣著名的文物鑒藏家莊恩澤收藏。莊恩澤,字湛巖,號厚甫,莒縣大店鎮(zhèn)人。宣統(tǒng)三年廷試留學生,畢業(yè)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后終身從事教育事業(yè)。莊氏嗜古成癖,所得薪俸多用于購買文物,其收藏以青銅器、古泉、碑版為富,裸人銅方奩就是其中之一。1951年其夫人莊丁德萱和長子莊楚東將莊氏收藏捐獻給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4年由該會撥交給山東博物館。與裸人銅方奩形制相似的器物目前共發(fā)現(xiàn)三件,都出土于山東莒縣。一件為山東博物館收藏,一件為日本藤井有鄰館收藏,另一件曾發(fā)表于1948年《藝林月刊》第99期上,可惜現(xiàn)在已不知器在何處。關(guān)于裸人的含義,目前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與人種起源的傳說和祈求種族繁衍的思想有關(guān)”,“象征著子孫繁衍之意”。也有人認為應是“弄器”,以供王公貴族把玩觀賞。也有人認為與當時的社祭活動有關(guān),實際上是原始時代實行群婚的殘余。此器造型奇特,寓意神秘,數(shù)量極少,為國家一級文物。 . 公子土折壺公子土折壺 春秋,通梁高44、器高29.7、口徑8.5、腹徑19.6、足徑10厘米,1963年臨朐楊善公社出土,酒器。圓蓋,口近直,長頸,圓腹,矮圈足,提梁穿過蓋上的雙環(huán)與頸部的雙環(huán)相連,腹飾兩道弦紋,腹部一側(cè)有一環(huán)鼻。銘文位于頸部外側(cè),陰刻6行39字,重文2字,銘文的大意為,公孫灶立事歲之時,公子土折為女兒中姜作媵壺,祈求萬壽無疆,并希望子孫后代永遠寶用。其中的“公孫灶”為人名,生活于齊景公時期,于齊景公三年參與了倒戈慶氏的政變,慶氏失敗后,公孫灶上臺執(zhí)政,當權(quán)六年后去世。“立事歲”是齊國常見的紀年格式,“公孫灶立事歲”一句表明了此器的制作時間是在公孫灶當權(quán)之時。銘文中“公子土折為其女中姜做媵器”表明了此器的作器者為公子土折,做此器是為了給女兒當陪嫁。該壺是齊國國內(nèi)異姓貴族之間通婚的遺物,它的出土為齊國青銅器增加了一件標準器,也是研究齊國歷史的重要資料,為國家一級文物。 . 瓠壺瓠壺 春秋,高31、口徑8.8、足徑9.6厘米,1963年莒縣天井汪出土,酒器。斜頸,鼓腹,龍形鋬,矮圈足作索狀。頸及上腹裝飾繁縟的蟠虺紋,下腹飾垂鱗紋。壺的形制仿自自然界的植物瓜瓠,瓜瓠是葫蘆的一種?!对姟て咴隆吩唬骸鞍嗽聰鄩?。”毛傳:“壺,瓠也?!惫糯鷫嘏c瓠相通,瓜瓠成熟,去其瓤,干固后,可作容器,現(xiàn)在這種容器,仍被世人使用,古人亦用此器,并按其形作成陶質(zhì)、銅質(zhì)的仿制品。瓠壺是青銅壺中一種,體形似瓜瓠而側(cè)頸,蓋有環(huán)鏈與器相連,腹部有提梁,據(jù)史書記載,瓠壺為“尚禮”之用,裝的酒為“玄酒”。此瓠壺紋飾精美,鑄工精良,裝有龍形鋬,可見其功用非同一般,禮器性質(zhì)明顯。 . 銅酃銅酃(ling) 春秋,通蓋高53.4、口徑25.1厘米,1925年沂水出土。侈口,束頸,廣折肩,腹?jié)u收為小平底。肩兩側(cè)有獸首銜環(huán)耳。獸首兩眼渾圓突出,獸鼻上卷,雙耳卷曲,獸首正中有獨角,整體似龍形。蓋呈覆碗形,蓋頂有鳥形鈕。器與蓋通體飾瓦紋。據(jù)文獻記載,沂水地區(qū)在春秋時期為莒國轄區(qū),莒為東夷古國,有“尚鳥”的習俗。這件銅器,器蓋就是以鳥為捉手。該鳥短尾,斂翅,挺頸而靜臥,造型美觀又有實用價值,為整個器物增添了幾分活力。 . 宋仿楚王作晉候銅鐘.. 作寶鼎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 高83、口徑63厘米 立耳微撇,鼓腹下垂,圜底,三蹄足??谙录白闵喜匡棲F面紋及扉棱,腹飾勾連雷紋。腹內(nèi)壁有銘文:“作寶鼎”三字及一人形徽志。鼎通常是用來烹煮食物的炊食器,此鼎形制巨大,可能是用于宗廟中的祭器。 .. 楊氏容二斗壺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高18.5、長26.6、口徑6.6厘米。 容器。壺體作橫筒形,上有圓口,口兩邊有活環(huán),下有二方足。底部一側(cè)鑄陽紋“楊氏容二斗”,刻陰文“重十四斤”。可容水4670毫升。曾被視為量器,國家度量衡研究小組將其改定為容器。 .. 國子鼎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高33、口徑27.8厘米。 1956年臨淄齊故城內(nèi)姚王莊出土。 炊食器。雙附耳,有蓋,圜底,三蹄足。器蓋各鑄陰文“國子”2字。通體僅腹中部飾凸弦紋一周。蓋頂中間為方環(huán)鈕,周圍三長方形鈕呈鼎分狀,卻置時可作為盤足。 .. 珙從盉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 通蓋高28.4、口徑11.3厘米 1930年.益都蘇埠屯商墓出土 調(diào)味器。子母口,深腹,圜底,前有管狀流,后有獸形鋬,下承三柱足。蓋紐作菌形。蓋側(cè)與鋬頂有用來栓系的半環(huán)紐相對應,器頸與蓋各飾一周獸面紋。蓋與柄下對銘“作珙從彝”四字。 .. 陳侯壺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通高50.5厘米。 1963年肥城縣孫樓公社小王莊出土。 容酒器。扁方體,長頸,垂腹,圓角方圈足,蓋為子口,蓋頂有圓角長方形捉手。頸兩側(cè)附象首套環(huán)大耳,象鼻上揚。蓋、頸、足飾弦紋,腹飾“田”字紋。器蓋對銘,各陰文13字:“陳侯作媯櫓媵壺,其萬年永寶用。”“陳”,先秦國名,媯姓,原在河南睢陽,后遷安徽亳縣?!皨倷笔撬畠旱拿??!半魤亍奔磁慵薜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