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治療各論(八) 考點二十二:癃閉的治法、處方配穴、操作及方義分析 基本治療: [治法]調(diào)理膀胱,行氣通閉。以膀胱經(jīng)俞募穴為主。 [主穴]秩邊 陰陵泉 三陰交 中極 膀胱俞 [配穴]膀胱濕熱加委中、行間;脾氣虛弱加脾俞、足三里;腎陽虧虛加腎俞、命門;肝郁氣滯加蠡溝、太沖;瘀血阻滯加曲骨、血海。 [操作]毫針瀉法。秩邊穴用芒針深刺2.5-3寸,以針感向會陰部放射為度。針刺中極等下腹部穴位之前,應首先叩診,檢查膀胱的膨脹程度,以便決定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淺,不能直刺者,則向下斜刺或透刺,使針感能到達會陰并引起小腹收縮、抽動為佳。每日1~3次。 [方義分析]秩邊為膀胱經(jīng)穴,可疏導膀胱氣機。三陰交穴通調(diào)足三陰經(jīng)氣血,消除瘀滯。陰陵泉清熱利濕而通小便。中極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促進氣化。 考點點撥 此考點主穴的記憶:局部取穴為與膀胱相關(guān)的三穴(秩邊、中極、膀胱俞);遠端取穴為脾經(jīng)二穴三陰交、陰陵泉)。[提示:癃閉在第九版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針灸學》刪除了“虛證辨證選穴”。 考點二十三:消渴的治法、處方穴、操作及方義分析 考點擊破 [治法]清熱潤燥,養(yǎng)陰生津。以相應背俞穴及足少陰、足太陰經(jīng)穴為主。 [主穴]胃脘下俞 肺俞 胃俞 腎俞 三陰交 太溪 [配穴]上消者,加太淵、少府;中消者,加內(nèi)庭、地機;下消者,加復溜、太沖;煩渴、口干舌噪者,加廉泉、承漿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饑者,加合谷、上巨虛、豐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樞、腹結(jié)、陽陵泉、大敦;多尿、盜汗者,加復溜、關(guān)元;陰陽兩虛者,加關(guān)元、命門;合并視物模糊者,加光明、頭維、攢竹;頭暈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髑、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風市、陰市、陽陵泉、解溪;皮膚瘙癢者,加風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操作]主穴用毫針補法或平補平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注意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方義分析]胃脘下俞為奇穴,是治療本病的經(jīng)驗效穴。肺俞培補肺陰,胃俞清胃瀉火。腎俞、太溪滋補腎陰。三陰交滋補肝腎,清虛熱,養(yǎng)胃陰脾俞健脾而促進津液的化生。 考點點拔 此考點是2017年新增考點,需要重點掌握。 考點二十四:脅痛的治法、處方配穴、操作及方義分析 考點擊破 [治法]疏肝理氣,通絡止痛。以足厥陰、手足少陽經(jīng)穴為主。 [處方]期門 太沖 支溝 陽陵泉 [配穴]肝氣郁結(jié)配內(nèi)關(guān)、行間;肝膽濕熱配陰陵泉、行間;氣滯血瘀配膈俞、陽輔;肝陰不足配肝俞、腎俞;肋間神經(jīng)痛配相應夾脊穴、阿是穴。 [操作]主穴用毫針刺,瀉法。 [方義分析]肝與膽相為表里,厥陰、少陽之脈,同布于脅肋。故取期門、太沖,循經(jīng)遠取支溝、陽陵泉以疏泄肝膽經(jīng)氣,使氣血通暢,奏理氣止痛之功。 考點點撥 此考點是2017年新增考點,需要重點掌握。 題 治療癃閉,針刺中極穴宜采用(單選) A.向左或右斜刺 B.向上斜刺 C.向下平刺 D.直刺、深刺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C。針刺中極等下腹部穴位之前,應首先叩診,檢查膀胱的膨脹程度,以便決定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淺,不能直刺者,則向下斜刺或透刺,使針感能到達會陰并引起小腹收縮、抽動為佳。 編輯:木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