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 來源產(chǎn)地 《中藥大辭典》 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種子。10~11月間種子成熟時采摘,除去肉質(zhì)外皮,取出種子,曬干。 生長于山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主產(chǎn)浙江,湖北、江蘇,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亦產(chǎn)。 性味功效 《中藥大辭典》 殺蟲,消積,潤燥。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燥咳,便秘,痔瘡。驅(qū)蟲,潤腸通便,潤肺止咳。 歸經(jīng) 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別名 香榧 《中藥學(xué)》 凌一揆主編 榧子 (《別錄》)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殺蟲。 【應(yīng)用】 1.用于多種腸寄生蟲病。本品味甘性平無毒,既能殺蟲,又不損傷胃氣,且有緩瀉作用,可促使蟲體排出。故為驅(qū)蟲要藥。對鉤蟲病,單用有效,亦可配合貫眾、檳榔等品同用;對絳蟲病,可與南瓜子、檳榔等配用;對蛔蟲病,可配使君子、苦楝皮、烏梅等品同用。 此外,尚能潤肺止咳,可用于肺燥咳嗽證情較輕者。 2.腸燥便秘,本品甘潤平和,入大腸經(jīng),有潤腸通便作用,可單用,治療腸燥便秘,可配伍火麻仁,郁李仁,瓜蔞仁等同用。 3.肺燥咳嗽,腸燥便秘,本品甘潤入肺,能潤燥止咳,治療肺燥咳嗽,干咳少痰或無痰,可與川貝母,瓜蔞仁,炙桑葉,沙參等養(yǎng)陰潤肺止咳藥同用 【用量用法】 30-50g。炒熟去殼,取種仁嚼服;亦可連殼生用,打碎入煎。治鉤蟲病,每天用3040個,炒熟去殼,在空腹時1次嚼服,連服至大便蟲卵消失為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