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7月18日下午,中國情境教育創(chuàng)始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教育家李吉林老師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 李吉林老師說,教育是播種。她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就是在校園教室、在兒童心田、在新中國基礎(chǔ)教育園地辛勤開墾與播種。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李吉林老師的教育故事,緬懷這位好老師。 李吉林: 教育是播種 李吉林老師從教五十多年,一輩子當小學老師,一輩子就在南通師范二附小工作,沒有擔任過任何領(lǐng)導職務(wù)。她一直說,我的本職就是小學老師,我的本分就是教小學生。她說,我不是教育家, 我只是認真當好一個小學老師,做好我本分的事情。她從1956年開始當教師, 對情境教育的研究也有三十多年了。今天,她依然在研究,依然在學校,依然在孩子中。李吉林是一名普通教師,但又是一位不平凡的教師,是從教師隊伍里走出來的人民教育家。李吉林老師說, 教育是播種。她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就是在校園教室、在兒童心田、在新中國基礎(chǔ)教育園地辛勤開墾與播種。 她播下心血和汗水,收獲學術(shù)成果的豐碩與輝煌。人們普遍地認為,教師是蠟燭,有奉獻精神,卻不容易把小學教師跟學問,尤其是大學問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江蘇省一些評定高級職稱的專家和權(quán)威學者說,李吉林老師的學術(shù)成果夠評六個教授。她僅在《教育研究》雜志上就先后發(fā)表了13 篇文章,其他各種報刊上發(fā)表的文章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一個小學老師似乎很業(yè)余的研究,卻超越了許多專業(yè)研究人員的成就。這是小學教師的驕傲,也是小學教育的奇跡,這說 明中小學教師的學術(shù)研究同樣可以非常優(yōu)秀和出色。人們對小學老師傳統(tǒng)的看法,顯然要做大的調(diào)整和改變?;蛟S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李吉林老師改寫了關(guān) 于小學教師的定義。 她播下人格的種子,收獲大寫的人生。雅斯貝爾斯的名言:“教育 , 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以人格影響人格的事業(yè),教師應(yīng)該是人格的楷模。李吉林老師是師德的楷模,是感動共和國的人物,2012年教育部倡議全國的教師學習李吉林,黨和國家的幾代領(lǐng)導人多次接見和慰問她。今天我們學習李吉林老師,并非一定要成為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著名的教育家,或者開創(chuàng)一個中國教育的學派,而是要學習她的精神和境界。教師應(yīng)該怎樣當,人之為人應(yīng)該怎么做,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中國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 為人生不朽的豐碑。但有多少人能達到不朽?蕓蕓眾生大多是符號化的生存, 來了又走了,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呢?但李吉林老師的名字會書寫在新中國基礎(chǔ)教育發(fā)展的編年史上,她在教育史上留下的行走的腳印,刻寫著她人格的完善與人生的豐滿。 她播下愛的種子,踐行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立德不僅僅是指老師以書教人,更重要的是老師要有高尚的品德, 以德育人。教師要成為道德的楷模,首先必須是個善良的人。而想要做一個善良的人,首先需要有一顆孝心。萬善孝為先。李吉林老師的父親去世得比較早, 她的母親一個人把她拉扯大。她說:“我最早的心愿、也最樸實的心愿就是要爭氣,要盡早奉養(yǎng)報答母親。”就是懷著這樣的赤子之心,她選擇了當教師。她是師范的高材生,畢業(yè)那年師范生都可以去上大學,憑她的成績上大學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她還是選擇當小學教師。為什么?她說,我主要是想早點工作,掙到錢給我母親用。這就是作為一個女兒所想到的對母親的責任。當她第一次隨團到日本去考察,所見所聞,使她強烈地希望我們的祖國強大起來,這是作為一個中華兒女對祖國的感情。李吉林老師由對自己母親的愛,推及到對孩子、對社會、對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愛?!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許這就是李吉林老師道德生長的基點。 母親叮囑說:“孩子,咱們?nèi)烁F志不窮。就是人家有座金山,不是你的, 千萬別去碰。”這是最早的家庭教育。一顆自尊的種子,播入她的心里,慢慢成為一棵參天的大樹。李吉林老師小學畢業(yè),叔叔實在沒有力量來供養(yǎng)她上中學了。要不是南通解放了,要不是解放軍來了、共產(chǎn)黨來了,就沒有李吉林的師范學習,就不會有今天的李吉林。她的命運和民族、祖國緊緊地連在一起,由一個窮孩子成長為著名的教育家,李吉林老師是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雨露成長起來的一代師表?,F(xiàn)在許多老師之所以普遍存在職業(yè)的倦怠,是因為缺少一 種愛與責任。如果沒有對家人父母的倫理之愛,沒有對民族國家的神圣之情, 就很難喚起對學生的職業(yè)之愛。當教師一定要有愛心,這是當好一個教師,成為一個學問家,成為一位教育家,成為一位大師的必備條件。 一顆學術(shù)的種子,首先,播在自己的 心田里,萌芽。然后,在悠悠的歲月里, 生長。李吉林老師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用研究的態(tài)度來教學,要成為一位研究型的教師。教師要有學問,教書育人、做學問是連在一起的。學問從哪里來?首在讀書。讀書要讀進去, 再讀出來,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化為自己的文化營養(yǎng)。李吉林老師讀了很多的書, 并且有很好的悟性。比如,她非常獨特地 從《文心雕龍》里悟出“真、美、情、思” 這四個字,由此開始進一步的學術(shù)探索, 并逐漸構(gòu)建了情境教學的理論框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學術(shù)種子的萌芽、生長得益于民族文化的滋養(yǎng),也得益于李老師鍥而不舍的努力。她一路走來,且行且思。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她由詞論的境界聯(lián)想到教育的境界,由詩歌的意境想到教育的情境,教學實踐中的理論思考,完成了她從“情境教學”到 “情境教育” 的飛躍。在對語文學科情境教學深入研究的基礎(chǔ)上,她又逐漸發(fā)展到涵蓋各學科情境教育的探索,再由情境教育的研究發(fā)展到情境課程的研究,進而研究情境課程與兒童學習。她緊緊扣住“情境”, 執(zhí)著的行走和不懈的努力,催開了燦爛的教育之花,結(jié)出了豐碩的學術(shù)之果。全國教育規(guī)劃辦、中央教科所評選優(yōu)秀科研成果,李老師課題研究的成果每一次都是一等獎。八卷本《李吉林文集》 有近300萬字,獲中國教育學會成果一等獎。情境教育的國際研討會在江蘇南通召開,意味著情境教育走向世界。朱小蔓教授評價情境教育,說它是中國教育界對當代人類教育共同面臨的困惑和危機的一種積極回應(yīng)。 種子的生長需要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天賦的種子需要后天的精心培育。做學問要鍥而不舍,做學問要扎實,做學問要有情感的投入,虛心求教,轉(zhuǎn)益多師, 做學問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南通跟上海較近,但是當年的交通并不方便。李吉林老師不嫌麻煩一次一次地從南通到華東師范大學,向教授們請教。華東師大的杜殿坤教授、劉佛年校長深為李吉林老師的虔誠執(zhí)著和教育情懷所感動。他們認真指點李老師,李老師非常刻苦認真地學習,把知識轉(zhuǎn)變?yōu)橹腔邸?/p> 李吉林老師有一種詩人的氣質(zhì)。她播種詩情,播在兒童的心田里;她收獲童心,自己便是長大的兒童。聽李吉林老師的報告,讀她的文章,分明感覺到她充滿著一種情感和靈性,而不僅僅是冷冰冰的理性思考。她說:“正是兒童, 使我成為一個執(zhí)著的探索者,一個不倦的學習者,一個多情的詩人?!薄霸娙耸橇钊肆w慕的,其實教師也是用心血寫詩,那是寫的人們最關(guān)注的明天的詩,不過那不是寫在稿紙上,而是寫在學生的心田里。”情境教育的核心概念“真美情思”是通過什么整合起來的呢?是通過觀察兒童的生活,用兒童的情懷和兒童的眼光來整合的。李吉林老師認為兒童是自然之子,所以二十多年前她就領(lǐng)著兒童走向田野、走向大自然。她總是根據(jù)兒童的需要,根據(jù)兒童的特點在教書。三十多年前,李吉林老師所教的學生,他們的習作就在《人民日報》整版刊登出來了。 情境教育理論的最大的價值在哪里呢?王策三先生說,傳統(tǒng)的教學論強調(diào)認知,忽略了情感,情境教育打通了認知與情感的聯(lián)系,情境教育理論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論的缺陷。魯潔教授稱贊說,情境教育使符號世界與兒童的生活世界得到了理想的融通,解決了歷史性的難題。本輪課程改革強調(diào)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但李吉林老師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jīng)明確提出來了:兒童的知識學習要以情感切入,兒童潛能的開發(fā)要有價值引領(lǐng),由于知識系統(tǒng)本身的復雜性,所以要學會創(chuàng)設(shè)情境去教學;由于教學過程中具有的不確定性,所以要學會以情啟智,同時教學的過程是個開放的過程, 要學會聯(lián)系生活。她所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不僅僅是知識的習得,不僅僅是學會,而是讓學生會學,有興趣、 充滿激情去學習。 李吉林老師在兒童心田播下的是理性與情感的種子,是知識生長的種子, 帶有生命成長的基因。當年,李老師教的小學實驗班是一輪五年,平行班都是六年制。原來規(guī)定實驗班不參加升學考試的,但臨近畢業(yè),忽然說都要考。盡管沒有充分的復習時間了,但李老師還是很自信,她相信她所教的孩子。結(jié)果考得怎么樣呢?她們班的平均分比整個南通市的平均分要高出 20 多分。尤其是作文,她們班的優(yōu)秀率是平均數(shù)的十幾倍。教研部門感到不可思議,猜想是否試卷出得不太好?于是,就請南通大學的教授以及著名的語文專家、教師再出一次試卷,再考。李老師班上學生的成績依然遙遙領(lǐng)先。南通城里老百姓口耳相傳,李老師教的學生不怕考。不管是教育局長,還是市長,碰到李老師都稱贊:“李老師啊,你真不簡單。你總算過關(guān)了。” 李老師感慨地說:“改革還是要正視考試, 如果考得不好,就行不通?!?/p> 教育是薪火相傳的事業(yè),李吉林老師致力于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和團隊建設(shè)。近五年來,有 29 位教師獲省一等獎,發(fā)表論文996篇。情境數(shù)學教學在全國和省級評比中連續(xù)9年奪冠。2013年以情境教育為主題的成果獲得4個省科研成果一等獎,等等。教書育人是一種文化的播種。李吉林老師說:“我像農(nóng)民忠實地守著自己的園地,不斷地耕耘,不斷地播種,不斷地收獲。泥土般的氣息, 稻谷似的芳香,仿佛又有清粼粼的河水流淌,讓我享受著田園詩人一般的純凈與甜美?!睂W術(shù)大師、教育大家,是一種標志,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猶如一盞盞燈塔,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引導著無數(shù)的后之來者。 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育充滿詩意和激情,充滿摯愛和智慧。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情境教育是一首詩,李吉林老師本人也是一首詩。 作者 | 葉水濤 來源 | 未來教育家雜志微信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