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是一類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非常熟悉的靶向藥物,目前已經(jīng)有三代EGFR-TKIs實際應(yīng)用于臨床。 使用一代或二代EGFR-TKI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通常10~14個月后會發(fā)生疾病進展,其中約50%的疾病進展是由于產(chǎn)生了EGFR T790M耐藥突變,為了克服這種耐藥突變,研發(fā)了第三代EGFR-TKI奧希替尼,也稱為泰瑞沙?[1]。 以往EGFR陽性的NSCLC通常按照先使用一代、二代EGFR-TKI,耐藥后檢測出T790M突變,再使用三代EGFR-TKI的用藥順序[1]。 但是如今, 2018年III 期 FLAURA 研究最新結(jié)果報道,奧希替尼較一代EGFR-TKI用于一線治療晚期EGFR突變NSCLC顯著延長無進展生存期(18.9 vs 10.2個月)[2],基于此,首部針對亞洲NSCLC患者的臨床指南——2019泛洲轉(zhuǎn)移性NSCLC臨床實踐指南、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wǎng)絡(luò)(NCCN)NSCLC指南等在內(nèi)的多部國際權(quán)威指南一致推薦,奧希替尼作為EGFR陽性NSCLC患者的一線用藥[3,4]。 奧希替尼可顯著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同樣也會面臨耐藥的問題。 奧希替尼為什么會產(chǎn)生耐藥? 耐藥后如何克服呢? 奧希替尼一線用藥和二線用藥后發(fā)生的耐藥機制和后續(xù)治療又有什么差別呢? 奧希替尼一線治療耐藥機制較二線更為簡單 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確定了幾種奧希替尼的耐藥機制,分為EGFR依賴的耐藥機制,如EGFR突變、擴增和缺失,以及非EGFR依賴的耐藥機制,旁路基因突變、組織學(xué)轉(zhuǎn)化和表型改變[1]。奧希替尼一線用藥和二線用藥發(fā)生耐藥的機制有所差別,如下表[6,7]。 奧希替尼無論一線或二線用藥,耐藥后MET擴增和C797S突變占比最多,后續(xù)治療方案也應(yīng)主要集中于克服這兩種基因突變。 奧希替尼一線用藥后突變合并的比例較二線用藥時更少(14% vs 19%),從合并3種或4種突變的類型也可以看出,一線用藥后合并突變情況也比二線用藥后更簡單,這可能與腫瘤克隆進化有關(guān)。 指南推薦部分患者奧希替尼耐藥后仍可使用奧希替尼繼續(xù)治療 2019泛亞指南ⅠA級推薦,對于伴EGFR活化突變的Ⅳ期NSCLC患者,如既往接受靶向治療(包括奧希替尼)后發(fā)生全身性進展或局部進展后采取局部治療仍發(fā)生全身性進展患者,若檢測T790M突變陽性,使用奧希替尼繼續(xù)治療[3]。 在NCCN指南中,對于多發(fā)轉(zhuǎn)移的則考慮停止奧希替尼治療,改用其他全身治療;而對于緩慢或孤立性進展的患者仍然可以繼續(xù)使用奧希替尼,同時配合局部治療。 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 無癥狀進展; 有癥狀的腦轉(zhuǎn)移(配合腦轉(zhuǎn)移處理,如全腦放射治療等); 有癥狀的全身性(顱外)孤立病灶。 主要耐藥突變的靶向治療策略 ![]() C797S突變 奧希替尼一線耐藥后C797S發(fā)生率7%,不會出現(xiàn)T790M,因此后續(xù)治療可以換回一代/二代TKI。 而奧希替尼二線治療后T790M和C797S通常會合并出現(xiàn),后續(xù)處理相對復(fù)雜:
![]() 以反式突變模式為例[9]: 一例43歲中國男性患者,右肺下葉周圍惡性腫瘤病灶伴右肺門淋巴結(jié)及腦轉(zhuǎn)移,分別接受阿法替尼、奧希替尼、奧希替尼聯(lián)合厄洛替尼、紫杉醇-卡鉑-貝伐單抗聯(lián)合化療(PCB)、培美曲塞+貝伐單抗化療方案(PmB)作為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五線治療。 五線治療失敗后使用厄洛替尼和奧希替尼再挑戰(zhàn)治療,48天后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衰退而停藥。奧希替尼二線治療和PmB方案治療失敗后均檢測出了C797S反式突變。 ![]() MET擴增 對于出現(xiàn)MET擴增耐藥突變的處理方式,目前研究證實,采用奧希替尼聯(lián)合MET抑制劑(如克唑替尼)即可成功克服[10]。 ![]() 總而言之,奧希替尼一線治療EGFR敏感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以獲得較長的無進展生存時間,且患者的耐受性較好。 從耐藥機制來看,無論是作為一線或二線治療,C797S突變、MET擴增是奧希替尼出現(xiàn)繼發(fā)性耐藥的主要耐藥機制,只是一線使用耐藥機制更加簡單。因此耐藥后仍應(yīng)積極進行常規(guī)基因檢測以指導(dǎo)后續(xù)的治療。 對于緩慢進展或孤立病灶的奧希替尼耐藥患者,可以繼續(xù)服用奧希替尼聯(lián)合其它治療。對于奧希替尼耐藥后沒有其它治療靶點的患者可以考慮化療。 ![]() 參考文獻 1. Tang ZH, et al. Cancer Lett. 2018 Apr 28;420:242-246. 2. Soria JC, et al. N Engl J Med. 2018 Jan 11;378(2):113-125. 3. Wu YL, et al. Ann Oncol. 2019 Feb 1;30(2):171-210. 4. 2019 NCCN. NSCLC指南. V3. https://www./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 5. 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癌癥術(shù)語詞典. https://www./publications/dictionaries/cancer-terms 6. 2018 ESMO. Abstract No: LBA51. 7. 2018 ESMO. Abstract No: LBA50. 8. Gregorc V, et al. Transl Lung Cancer Res. 2018 Apr;7(Suppl 2):S165-S170. 9. Wang Z,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9 Apr;14(4):e81-e82 10. Wang Y, et al. Lung Cancer. 2018 Apr;118:105-110. 作者 | 李峻嶺醫(yī)生 來源 | 醫(yī)科院腫瘤醫(yī)院李峻嶺醫(yī)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