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蘇軾都是不世出之英才,也同樣一生歷經(jīng)坎坷,他倆誰的人生境界更高一些呢?我們不妨比較一下: 李白時代背景:李白的一生經(jīng)歷了唐朝的“開元之治”(約712年-755年):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的盛世。此時的唐玄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能、提倡節(jié)儉,國家自信、開明,經(jīng)濟、文化都邁向了頂峰。李白也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755年-763年),此時的唐玄宗每天沉溺美色,過起了縱情聲色的生活。得到專寵的楊貴妃一家權(quán)傾天下、揮金如土,朝廷奸臣當?shù)?、民間民怨四起。 李白于701年在一個富商之家出生,傳說他的母親是一位突厥美女。他五歲開始讀書識字,十歲就已通讀諸子史籍。小時候的他天資聰穎,卻也很愛玩。 十五歲時,李白已經(jīng)作詩多首,并得到當時的一些社會名流的認可。他不僅作詩厲害,劍術(shù)也十分了得,僅次于裴旻位居唐朝第二。 二十幾歲時,李白帶著父親給他的龍泉劍,告別親友獨自出行,游跡遍布大江南北,寫出了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 735年,三十五歲的李白在唐玄宗狩獵時,通過賀知章與玉真公主的引薦,向玄宗獻上了《大獵賦》。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大為贊賞,令他供奉翰林,陪伴左右。 李白灑脫不羈的個性也使他被同僚嫉恨,為他最終的失意埋下伏筆:有一次李白奉命陪同玄宗賞花,其間他借酒裝瘋,讓身為大宦官的高力士幫他脫靴捧硯。高力士懷恨在心,之后屢進讒言,使玄宗與李白漸生嫌隙、日益疏遠。 743年,四十三歲的李白因作《清平調(diào)》得罪了楊貴妃,加之李白自己也厭倦了這種生活,遂被趕出皇宮,離開了失意之地:長安。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永王以抗敵平亂為由邀請李白參加幕府。不料,永王卻是懷著爭奪帝位的野心,被消滅后,李白也因此入獄,后被流放到夜郎。 762年冬,李白在安徽省當涂縣作《臨終歌》后與世長辭。 詩仙:李白的詩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有如行云流水一般,把詩歌的浪漫氣質(zhì)推向了最高峰。他所創(chuàng)作的詩數(shù)量之廣、質(zhì)量之精后世無人能及。雖歷經(jīng)人生起伏,卻能寫下《將進酒》這首奔放至極的千古名詩,唯有李白一人。 蘇軾時代背景:蘇軾在宋仁宗當政年間長大,在神宗當政期間做官,在哲宗繼位時被貶。他的一生正是宋朝因當朋之爭而衰微,最終導致國力衰竭的時代。當時王安石欲推行變法,而蘇軾卻偏偏支持舊黨,與王安石的沖突決定了蘇軾一生的顛沛流離。 蘇東坡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出身于眉州眉山,蘇家家境頗豐,有田產(chǎn)、有下人、有奶媽,家中圖書滿架。父親蘇洵更是閉門讀書,將自己的學識品行全部授予蘇軾和幼子蘇轍。 仁宗嘉祐二年,二十一歲的蘇軾進京應(yīng)試,策論所作文章獲主考官歐陽修賞識,不僅如此,歐陽修還預見了蘇軾的將來:
正當蘇軾名動京師,準備一展身手之時,突然傳來母親病故噩耗,只得回鄉(xiāng)守喪,守喪期滿后回京,被派于鳳翔等地任職。 1066年,父親蘇洵病逝,蘇軾扶柩還鄉(xiāng),守孝三年。誰知三年后還朝時,“王安石變法”已然開始,蘇軾在朝堂上的一眾師友皆因變法與時任宰相王安石不合,蘇軾也因支持舊黨而被迫離京。 宋朝有不殺士的規(guī)矩,就算王安石恨得牙癢癢,也只能讓蘇軾一路被貶。恰巧王安石又是個心胸狹小之人,每當蘇軾被貶到一地蓋好房子準備安頓下來之時,又被貶往另一地。就這樣,蘇軾的錢越來越少,都被用來蓋房子了。最后,他被貶到海南島的時候,連住的地方也沒有,只能在大樹底下刨個坑住下。 宋徽宗即位之后于元符三年(1100年)施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可是因為一生顛沛流離,落下不少病根,蘇軾在大赦后的北歸途中因病去世,享年65歲。 蘇軾的偉大之處在于殘酷的環(huán)境并沒又把他變成一個自憐自艾、尖酸刻薄之人,他始終以博大的胸懷接納坎坷的命運。 蘇軾的詩思想清新、音韻和諧、流傳千古,他的浩然正氣使他的詩作不同于那些華麗奢靡之作。 蘇軾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喜悅的心靈、快樂的思想和廣闊的胸懷,正是這些讓他當之無愧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偶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