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黃土高原東部邊緣,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夏為翼州之域,商為方國“沚”之領(lǐng)地,西周、春秋、戰(zhàn)國為燕京戎、樓煩國、林胡、趙地,秦時本境北部隸屬雁門郡、樓煩縣,南部屬太原郡;西漢屬朔方刺史部、西河郡,東漢屬并州刺史部西河郡,為宣武縣地;三國、兩晉、南北朝先后為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北魏、北齊、北周所據(jù),隋屬馬邑,唐屬朔州,朱溫滅唐,境為后唐、后晉、后漢、北漢及遼之轄地。北漢始有建制,置雄勇、偏頭、枯槔一鎮(zhèn)兩寨。北宋建火山軍,先后領(lǐng)1縣7寨。金初仍置火山軍,軍下置河曲縣。后改軍為火山州、隩州。蒙元時置隩州,領(lǐng)縣河曲,州、縣屢屢省復(fù)。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皆置河曲縣。歷代軍、州、縣設(shè)治處為今縣城、舊縣、巡鎮(zhèn)、長灘四處。明時區(qū)劃為7都。清初至成キ年間為5都49甲221村,同治七年變?yōu)?6地方428村,代管河西長灘蒙古地8牌129村。民國七年為5區(qū)457自然村,ニ十九年中共主政河曲后為7區(qū)45行政村,三十ニ年為6區(qū),三十四年為5區(qū),46行政村,三十五年為7區(qū)50行政村,三十七年為7區(qū)62行政村,三十八年為7區(qū)58行政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1950年為6區(qū)105行政村468自然村,1953年為6區(qū)2鎮(zhèn)56鄉(xiāng)378自然村,1956年為26鄉(xiāng)(鎮(zhèn)),1957年為28鄉(xiāng)(鎮(zhèn))。1958年為20(鎮(zhèn)),8月建人民公社14個,9月并為9個,11月并為7個。1959年1月設(shè)22個人民公社,7月為20個人民公社。1960年為17個人民公社206個管區(qū),1966年為21個人民公社310個生產(chǎn)大隊,1984年為4鎮(zhèn)17鄉(xiāng)340個村民委員會,2001年為4鎮(zhèn)9鄉(xiāng)340個村民委員會,2006年為4鎮(zhèn)9鄉(xiāng)1居民辦事處10社區(qū)居民委員會340村民委員會,2008年后為4鎮(zhèn)9鄉(xiāng)1居民辦事處11社區(qū)居民委員會340村民委員會。摘自新版河曲縣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