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整明白兩個問題,就要搞明白什么是謚號,什么是廟號。 正常來說所有君王都有謚號(一般地位高的文人武將也有謚號),是在人物死后對于其一生的評價,我們給一個詞叫“蓋棺定論”,這也是鞭策君主的一種文化制度,為了死后有一個好的名字,很多君主在位時能夠有一種無形的文化束縛。 既然是評價就有好壞,好的評價就是'美謚',一般的就是'平謚',不好的就是'惡謚',一般諸如文、武、明等等,總之名字好聽一點的都是好的謚號;而一些諸如宣、平、和這樣的,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的就是平謚;像殤、哀、厲這樣的就是比較差的也就是惡謚。 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謚號都是比較公允的,有一些君主都被給了惡謚,但是到了后來,君主權(quán)威的加強,君主為了加強自己的權(quán)威,即使是死后,也要加上一些美謚,凡是給先帝上惡謚的,兒子大多不孝順。 再來說廟號,廟號在商朝時期和謚號是一同存在的,只不過周朝建立后只恢復(fù)了謚號,而沒有恢復(fù)廟號,這就導(dǎo)致很長一段時間里君主都沒有廟號。 一直到漢朝時期,才恢復(fù)廟號,按照周禮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過了七代就把他從祖廟中遷出去,但是如果有了廟號,就會一直待在廟里。 正常來說,廟號是有著先后排序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一般來說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剩下都為宗。 所以在炒作完謚號后統(tǒng)治者又開始玩起了廟號,廟號不像謚號,可以隨便評選,相對謚號來說更公允一點。 唐朝之前的皇帝大多稱謚號,因為這時候不是每一個君主都有廟號,唐朝之后開始稱廟號,因為廟號已經(jīng)普及了。 很多人肯定會問,那么明朝時期為什么稱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而不是稱他們的謚號和廟號,就是因為謚號和廟號都太多了,年號相對來說更客觀中立,不摻雜評價,尤其是明清兩朝年號一般不會總換。 縱橫總結(jié)起來就是,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稱謚號,唐朝之后的皇帝稱廟號,但是明清時期除了有祖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外,都常用年號。 再來說回正題,楊堅的謚號是隋文帝,也是廣泛的稱法,然而楊堅也是有廟號的,楊堅的廟號是高祖。 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為什么不稱太祖皇帝,而成高祖皇帝,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大部分的開國皇帝如漢朝劉邦是漢太祖,宋朝趙匡胤是宋太祖,明朝朱元璋是明太祖,清朝努爾哈赤是清太祖,然而楊堅卻稱為高祖,這又是為何呢? 這里面不光是看是不是開國皇帝,還要看是不是白手起家,正常來說創(chuàng)立基業(yè)是太祖,功勞高者為高祖,很明顯,隋朝的楊堅和唐朝的李淵盡管都是開國皇帝,但是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有著龐大的血親基礎(chǔ)。 楊堅本身出自關(guān)中高門弘農(nóng)楊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家族,楊堅的父親楊忠更是南北朝時期的重要人物,在西魏和北周時期都是身居要職的官員,并且有自己的地盤,這才是楊堅建立隋朝的基礎(chǔ)。 因此楊堅稱帝后,追謚楊忠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而楊堅的謚號只能是文,廟號只能是高祖。 再來看李淵,也是北周的貴族,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父親李昞也是北周柱國大將軍,李淵在襲封唐國公后最后推翻隋朝稱帝的,從這一點來說,李淵稱自己為高祖,也算合情合理。 隋唐玩的是貴族政治,楊堅和李淵相對于劉邦和朱元璋,缺少的是一個白手起家的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