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譯有一天,魏文侯突然問李克:“先生曾經說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我正準備選宰相,但在魏成和翟璜之間猶豫不決,想聽聽你的想法?” 李克回答說:“卑賤之人不替尊貴之人謀劃,疏遠之人不摻和親近之人的事。我不在朝廷當差,不合適參與這件事情。” 魏文侯說:“先生你就不要臨事推讓啦,說說你的意見吧!” 李克說道:“國君,您要考察人選,就想想他平日里和誰在一起、與什么人最親近,富貴時和誰結交、怎么花錢,顯達時看他舉薦誰,窮困時什么是他有所不為的,貧賤時什么是他有所不取的,把握好了這五條,何必需要微臣的意見呢!” 魏文侯若有所悟地說:“先生回府吧,我對國相的人選已經有數(shù)了?!?/p> 李克離開魏文侯后,在路上遇到了翟璜。 翟璜說:“今天聽說國君召見先生去研究宰相人選事宜,最后選定了誰???” 李克說:“魏成?!?/p> 翟璜聽后立馬變臉,生氣地說:“西河需要守令,我推薦了吳起;對內,國君擔憂鄴縣的事,我推薦了西門豹;對外,國君想討伐中山國,我推薦了樂羊;攻克中山國,我推薦了先生您前去鎮(zhèn)守;國君的公子沒有老師,我推薦了屈侯鮒。這些都是耳聞目睹之事,我哪里不如魏成啦!” 李克說:“您把我推薦給你的國君,難道是想結黨營私以謀取高位嗎?國君問我宰相人選,我請他從五個方面去考察。我之所以推斷國君必然選魏成為相,是因為魏成雖然享有千鐘傣祿,但自己只留了十分之一,另外十分之九都花在外頭,這才從東邊找來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這三個人,被國君奉為老師;而您所舉薦的五個人,只是被國君用為臣子。您怎么能和魏成比呢!” 翟璜聽后,徘徊不前,先后兩次向李克行禮,說:“我是個粗鄙之人,剛才失禮說錯了話,愿終身做您的學生!” 品《鑒》1先把人物關系捋一捋: 魏文侯,是魏國國君; 魏成,是魏文侯魏斯的弟弟; 翟璜,魏國大臣,曾向魏文侯推薦吳起、樂羊等棟梁之才。 李克,在《資治通鑒》這段故事中,他是翟璜推薦給魏文侯的人才之一,但當時不在魏國朝中任職。 這是一則由魏文侯選相引發(fā)的故事。 魏文侯選宰相,在弟弟魏成和能臣翟璜之間糾結,便問李克意見。 李克沒有正面回答。 宰相候選人翟璜向李克探問口風,一聽情況對自己不利,就變臉發(fā)牢騷,但他最終在李克的安撫下心服口服。 這則故事,有很多值得挖掘之處。 2李克對魏文侯的詢問,以“卑不謀尊,疏不謀戚,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的理由,委婉地回絕了。 李克為什么不給點意見建議呢? 有人可能覺得,這是領導信任,是展現(xiàn)才華的好機會;但李克知道,這是個高度敏感的問題,不能亂來。 魏成是魏文侯的弟弟,翟璜是李克的推薦人。對李克來說,在開口前,他必須迅速想清楚三個問題: 一是魏文侯是真心咨詢,還是假意試探? 二是如果推薦魏成,翟璜知道后會不會覺得自己忘恩負義? 三是如果推薦翟璜,魏文侯會不會覺得自己和翟璜內外相通、私結黨羽? 兩難面前,李克選擇回避,他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作出第一次推脫。 沒想到魏文侯繼續(xù)追問,一句“臨事勿讓”,讓李克必須回答。 A好?還是B行?亦或都可? 李克沒讓自己失望,走了第四條路——不直接回答,只給出5條評判標準,讓魏文侯自行決定。 在這件事上,李克展現(xiàn)了他的球員素質~ 3李克的5條識人標準,值得學習。
這些標準,都在注重考察一樣東西——人品。 為什么品德很重要,司馬光在之前也專門評論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一文查閱。 在識人方面,除了李克的5條標準之外,還有很多好方法。 比如孔子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觀察一個人過去做過什么,動機如何,安心于何處)。 這里想著重介紹下莊子的“九征”法:
簡譯如下: “遠使之而觀其忠”,有意疏遠考察對象,看他在冷板凳上是忠心耿耿還是牢騷滿腹,由此觀察他的忠誠度。 “近使之而觀其敬”,與考察對象親近,看他是否還能保持應有的禮儀與尊敬,會不會恃寵而驕、得意忘形,以此檢驗他是否真正心存敬意。 “煩使之而觀其能”,是指給考察對象安排諸多繁雜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應對妥當,以此檢驗他的工作能力。 “卒然問焉而觀其知”,突然發(fā)問,看考察對象是否能夠流利應答,以此檢驗他的認知水平。魏文侯突然征詢李克宰相人選,用的就是這招。 “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倉促或者臨時與觀察對象約定相關事宜,看他是否能履行承諾,從而分辨他誠信與否。 “委之以財而觀其仁”,讓考察對象管理錢財,觀察他是否仁義。 “告之以危而觀其節(jié)”,將考察對象置于危機關口,以觀察其是否能臨危不懼、堅持操守。 “醉之以酒而觀其則”,讓考察對象喝醉酒,觀察他酒醉后的言行舉止,以評估他的原則底線。(ps:要警惕酒量好且內心險的人刻意表演) “雜之以處而觀其色”,將考察對象安排在復雜的工作和人際環(huán)境中,通過察言觀色評估其應變能力。 對照“九征”,我們可以識人,更可以自修。 4面對翟璜的探問,李克心底無私,如實相告。 奈何翟璜太看重自己心心念念的宰相職位,心急之下,不僅沒能換位思考李克在魏文侯面前的兩難處境,反而忿忿不平,羅列起自己舉薦人才的功勞,還特地點明“你李克也是我推薦的”。 面對翟璜的牢騷,李克首先問了句“您把我推薦給國君,難道是想結黨營私以謀取高位嗎?”然后指出翟璜舉薦的五人都只是魏文侯臣子,而魏成用自家銀子為魏文侯招攬的人才,全都成了魏文侯的老師。 李克的話,我能想到的意思有兩層。 一是告訴翟璜:薦才舉賢,以德為先,魏成比你更無私,也更為魏文侯所信任。 二是隱晦提醒翟璜:你舉薦了包括我李克在內的那么多人,其中很多都成了魏文侯身邊的重臣,可別無意中讓魏文侯覺得“你想”、“你能”或“你敢”結黨營私?。?/strong> 5翟璜何等聰明,李克明里暗里的話,他都聽懂了,于是謙遜地向李克行禮道歉,表示愿意一直當李克的弟子。 從這里可以看出,翟璜是一個知錯就改、心胸寬廣的人。 《三國演義》中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讓我們知道人比人可以氣死人。而翟璜在魏成的優(yōu)秀面前,則心態(tài)平和,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這種虛心納諫、聞過則喜、過而能改的品格,難能可貴。翟璜后來爵至魏國上卿,為相三十余載,最后善終正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