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明代龔?fù)①t《壽世保元》卷八中的“抑肝扶脾湯”,為什么這個方子中,沒有任何制酸止痛藥物,但是在矢數(shù)道明手中,用來治療胃灼熱,胃酸過多,胃脘嘈雜,卻屢屢奏效呢? 我們先來看看它的組成: 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陳皮,青皮,龍膽草,白芥子,柴胡,山楂,神曲,黃連(姜炒),胡黃連。 其實,在臨床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很多劇烈反酸,多是由于肝膽失于疏泄,橫逆犯胃導(dǎo)致的,本質(zhì)是一個“木克土”之象,這時光是調(diào)理脾胃,是沒有用處的,因為那個根本沒有解決。 這時用辛開苦降的半夏瀉心湯也好,用燥濕理氣和中的二陳湯也好,都是沒有用處的。實際上,看矢數(shù)道明的醫(yī)案,他開始用的的確也是上述兩個方子,患者的胃酸反而增多了。 這時怎么辦呢? 一個是抑制肝木的亢奮,一個是扶助虛弱的脾胃。 抑制亢奮的肝木,疏肝瀉熱,可用龍膽草,柴胡,黃連,胡黃連,青皮,白芥子;扶助虛弱的脾胃,可用四君子湯,也即是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健脾消食,可用陳皮,山楂,神曲。 大致是這樣的思路。 由于可見,有時在中醫(yī)臨床中遇見難題了,去思考一下“生克制化”的道理,或許會有轉(zhuǎn)機(j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