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探尋土族的歷史淵源

 我心……飛翔 2019-07-17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土族從四世紀初在青海東南部地區(qū)繁衍生息,歷史上長達300多年的青海土谷渾王國,對青海高原燦爛的遠古文化,對促進東西方交通的溝通、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交往曾有過重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經過民族識別定族名為“土族”。

全國唯一土族自治縣在海東

土族是我國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青海、甘肅兩省。而青海的土族主要聚集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區(qū)、同仁縣以及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寧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總人口為40.2萬人,其中土族人口為7.5萬人,占總人口的18.7%。

土族族源尚無定論,自20世紀30年代起,國內外熱心于土族族源研究的專家、學者對土族族源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觀點。

據曾經擔任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協會會員、青海省民族語文翻譯協會理事,從事土族語文工作30余年的喬志良老先生介紹,截至目前,土族族源基本趨于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古代鮮卑慕容部吐谷渾人于公元4世紀初至7世紀中葉在青海一帶建立的吐谷渾汗國被吐蕃所滅后,其國人之大部分被吐蕃同化吸收,一部分隨其王室東遷歸唐,還有一部分在祁連山東段南麓一帶繁衍生息下來,到蒙元時期蒙古人進入該地區(qū),與這部分人通婚繁衍并吸收漢、藏等民族成份而形成為土族。另一種觀點認為:土族是以蒙元時期入居河湟地區(qū)的蒙古人為主,吸收漢、藏民族成份及其文化因素而再生的一個民族,因而他們自然而然地自稱為“蒙古勒”。

在經過了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經歷后,土族逐步在飲食、服飾、婚俗等方面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習俗。

互助土族的歷史演進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和坎坷的生活經歷,造就和孕育了土族共同的心理素質。據清時梁份《秦邊紀略》記載,土族人民在與其他兄弟民族錯居雜處的環(huán)境中,“依山傍險,屯聚相保,自守甚嚴”,其民族凝聚力日漸增強。

《明史·職官志》中描述,元朝時,土族地區(qū)歸元廷封授的土官管轄。明朝統治者繼承元朝“封土司民”的政策,對他們“待之以禮、授之以官”,命其“各統其部落,以聽征調、守衛(wèi)、朝貢、保塞之令”。

清代自雍正、乾隆以后,土司權威有所削弱。到了清末,土司已處在名存實亡的境地。明、清時期,藏傳佛教格魯派傳入土族地區(qū)后,青?;ブ磷宓貐^(qū)出現了一種與封建土司制度并存的土官制度,這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制度在青?;ブ磷宓貐^(qū)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明、清時期,土族的經濟、生產有了較快發(fā)展,從一個主要從事畜牧經濟的民族發(fā)展成了一個以農業(yè)經濟為主,兼營畜牧業(yè)、手工業(yè)的民族。由于河湟一帶原有的農業(yè)基礎較好,加之中原先進耕作技術地不斷傳入,極大地促進了該地區(qū)土族農業(yè)經濟及與之相伴隨的手工業(yè),如釀酒、刺繡等業(yè)務的發(fā)展。為以后土族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929年元月,青海建省。

1930年,互助土族地區(qū)政教合一的土官制度廢除。青海土族聚居的民和、互助、門源等地相繼設縣,該地區(qū)的土族始歸由縣府管理。

1931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下令廢除土司制度。這樣,延續(xù)300余年的土官制度被徹底廢除。

1938年,土族各村編組實行保甲制度。當時充任區(qū)長、保長、甲長者,仍以舊時的土司、土官或具有權勢的上層分子占絕大多數。

1954年2月17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土族地區(qū)第一個自治政權——互助土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為互助土族自治縣。

據《互助土族百年實錄》中記載,新中國成立后,先后進行了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化、改革開放等,使土族人民生產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過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

如今,土族和其他各族群眾和諧相處,共同守望和開發(fā)著土鄉(xiāng)這塊美麗而多情的土地,鑄就了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的輝煌,培育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藝術之花。

尤其近年來土鄉(xiāng)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城鄉(xiāng)面貌煥然一新,綠色產業(yè)不斷提升,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步改善,各項社會事業(yè)日新月異,土鄉(xiāng)兒女締造了輝煌的建設成就,土族人民的鴻才睿智和奮進歷程,成為了一份永遠值得珍惜的寶貴財富。

(部分內容參照《中國民族》,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

時報記者馬正艷(搜集整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