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王伐紂”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不管是在史書上,還是在《封神演義》等小說中,武王姬發(fā)似乎都是伐紂的主角。但大家應(yīng)該清楚的是,當(dāng)年第一個舉起伐紂大旗的并不是姬發(fā),而是他的父親西伯侯姬昌。


姬昌因為在周的領(lǐng)地上勤政愛民,讓百姓安居樂業(yè),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投奔他,周族的勢力也越來越大。商紂王帝辛忌憚周族的強大,將姬昌召到朝歌軟禁起來。后來周族大臣用金錢、美女賄賂商紂王,姬昌才被釋放出來。
姬昌出來后,就四處招攬賢才,舉起了反商的大旗。在周文王反商的過程中,他的兒子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武王姬發(fā)。但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姬發(fā)只是次子,西伯侯長子為伯邑考。
如果伯邑考不早死,那繼承王位的人應(yīng)該就是他。很多朋友說,西伯侯當(dāng)年收養(yǎng)了很多義子,光兒子就有100多個。姬昌、姬發(fā)都姓姬,伯邑考卻姓伯,他會不會是姬昌的養(yǎng)子?如果是那樣的話,即使他活著,王位也與他無緣了。


如果持這種想法的朋友,龍大姐只能告訴你們想錯了。伯邑考其實也姓姬,本名姬考,與武王姬發(fā)同父同母,所以他是姬昌的嫡長子。之所以被世人稱為“伯邑考”,是因為古人對于名字的叫法不同。
在古代,兄弟們之間的排行都用“伯仲叔季”來表明。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因為排行第二,所以就被稱為“仲尼”。
因此,伯邑考名字前的“伯”字,只是用來表示他是西伯侯的長子。而“邑”通常指代的是他世子身份,所以姬考就被人稱為了“伯邑考”。同樣的,西伯侯的三子姬鮮,也被人們稱為“管叔鮮”。

那伯邑考又是如何喪命的呢?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社會,諸侯國之間有互相交換質(zhì)子的傳統(tǒng)。尤其是一些小國,更要將兒子送到宗主國才能獲得平安。周文王被拘禁時,伯邑考當(dāng)時正在朝歌為質(zhì),給商紂王駕馬車。

小說中,紂王為了試探周文王,故意烹殺了伯邑考,將他做成肉羹給周文王吃。紂王信誓旦旦的說:“姬昌不是被百姓稱為圣人么?圣人應(yīng)該不會吃自己兒子肉做的肉羹。如果他不吃,那我就有理由殺他了?!?/span>
但姬昌為了替兒子報仇,替天下人推翻暴虐無道的商紂王,忍辱負重的吞下了用伯邑考身體上的肉做成的肉羹。后來姬昌舉起義旗,很多受紂王壓迫的部落和諸侯紛紛響應(yīng)。

姬昌死后,武王姬發(fā)子承父業(yè),將反商事業(yè)進行到底。而在《封神演義》等神話小說中,伯邑考因為是西周伐商事業(yè)中第一位犧牲者,所以姜子牙在主持封神時將他封為了地位崇高的紫微星,負責(zé)主管帝王命數(shù)。

武王發(fā),武王是謚號,發(fā)是名字;管叔鮮,名鮮,封地在“管”,“叔”說明他排行在老三至倒數(shù)第二,所以稱“管叔鮮”。
周公旦,名旦,本封在魯,本可稱魯叔旦,但周公功高、攝政、王之卿室、有金匱之勞,故魯國有天子禮樂,稱周公旦;蔡叔度,名度,封地在蔡,等等。所以,這些都是有規(guī)律的,只是不能望文生義而已。
武王有子叔虞,就是成王的弟弟,桐葉封弟時,封唐,故稱唐叔虞,也是這個道理。


2019年,你的運勢將會如何?
財運 | 事業(yè)運 |桃花運 |健康運
點擊下方圖標
▼
敬請關(guān)注全年運勢變化
每周更新最新相關(guān)運勢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