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本心去關(guān)照事物的“無” “故有無相生”,此處的“有”“無”表示的并不是“有沒有”的意思,為了更形象地說明它倆的關(guān)系,還是以杯子為例。一個茶杯,這個杯子的材質(zhì)、形狀就是“有”,杯子里營造的空間就是“無”,因為有了這個“無”,我們才可以往杯子里好裝水或其他,這也是杯子的真正使用價值。這個杯子的“有”與“無”發(fā)生了“相生”的關(guān)系。 同樣的道理,我們居住的房屋,是由鋼筋水泥、玻璃磚頭等建筑材料堆砌而成,這些看得到摸得著的有形物質(zhì)都是“有”,而這些物質(zhì)所營造出的空間便是“無”?;剡^頭來看我們?nèi)说谋旧恚鋵嵜總€人亦有一個“有”和一個“無”,我們的“有”是自己的軀體,我們的“無”是思想和智慧。 我們每天都在用思想和智慧,只有有思想了,有智慧了才能指引自己做什么?往哪兒走?假如一個人沒思想沒智慧就是行尸走肉,所以一個人的“無”的重要性就顯現(xiàn)出來了。單從身體結(jié)構(gòu)而言,人與人之間并沒有多大差別,沒有一個人比別人多一只腦袋,多一只手或者多一只腳的,真正多了,反倒不正常。大家看著都是一樣的人,可為什么有人年薪一千萬,有人一個月才掙一千元呢?就是因為他們軀體里面裝的思想和智慧不一樣,“無”的價值不一樣,最有用的是看不見的每個人的思想和智慧。 因此并不是說人長的都一樣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就一樣,而是每個人的思想不同,境界的高低、智慧的大小決定了每個人的價值所在,所以“無”才是最重要的。既然“無”是如此重要,所以起心動念一定要指向“無”,我們要關(guān)照“無”才能入道,也就是進入老子所說的智慧思維。我們今天做事的時候,應(yīng)任何事起心動念都要用我們那個本來的心去關(guān)照事物本身的“無”上,那樣才能入道。 ---- 摘自金陽著述【金陽論道】系列《道德經(jīng)》之“眾妙之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