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蘇轍,字子由。兩人身為兄弟,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員。蘇軾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詞《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shí)有》,就是為弟弟蘇轍所做的。'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彼時(shí)蘇軾與弟弟蘇轍已分離長達(dá)七年之久,蘇軾當(dāng)時(shí)被貶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恰逢中秋,喝酒之后因思念弟弟,遂作此詞,表達(dá)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他的美好期盼,這首詞也被傳為千古佳作,為后世傳頌! 蘇軾和蘇轍感情很好,按現(xiàn)代的話來說,蘇軾就是個(gè)'弟控'。兩人年齡只相差了兩歲,同為兄弟,一起長大,也一起赴京趕考。蘇軾和蘇轍的父親是蘇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yàn)樯跁阒?,在父親的培養(yǎng)之下,兩人從小就飽讀詩書。成長環(huán)境相同,教育相同,在成長的過程,兩人感情愈發(fā)深厚,遠(yuǎn)比普通家庭的兄弟更為親密,可以說,兩人既是兄弟,也是知己朋友。
蘇軾與蘇轍同作為文人,以詩寄情是必不可少的。蘇轍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還沒有上任就中舉了,他和哥哥蘇軾一起赴京應(yīng)試,又途徑澠池,一起住在縣里的一家僧舍,并為僧舍在墻上提了詩。后來蘇軾要去要去陜西鳳翔做官,蘇轍舍不得哥哥,就送哥哥出京至鄭州,誰知又一次經(jīng)過澠池,蘇轍就作了這首《懷澠池寄子瞻兄》,有他對哥哥的不舍與擔(dān)憂,也有對往事兩人一起歡樂時(shí)光的回憶。蘇軾看了可感動了,遂回了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你來我往,又成佳作。除此之外,每逢蘇轍寫首詩,蘇軾這個(gè)弟控必會抽空回一首給弟弟,兩人你來我往,蘇軾只寫給弟弟的詩詞就有百來首了,每首都飽含了濃濃的情感,有文化的'弟控'了不起?。?/p> 王安石變法時(shí),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出京,期間在杭州、密州等多地任職。期間曾路過弟弟蘇轍任職的陳州,因想念弟弟,就去蘇轍那兒住了七十多天。兩人在這期間經(jīng)常一起出去游山玩水,蘇轍還跟蘇軾說,勸他以后說話注意點(diǎn)兒,多長點(diǎn)兒心,不要什么話都跟別人說,容易得罪人。蘇軾為此還深深的反省了自己,之后還寫了首'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來夸自己的弟弟。杭州任滿時(shí),為了離蘇轍更近一點(diǎn),就請求調(diào)往密州。蘇軾還曾寫《次韻子由除日見寄》,詩里說'一月寄一篇,憂愁何足擲。'之后真的經(jīng)常給蘇轍寄信,把自己居住的環(huán)境,遇到的趣事都在詩里描繪了出來。只'次韻子由'系列詩就數(shù)不勝數(shù)。
蘇軾被調(diào)任湖州知州時(shí),陷入'烏臺詩案',被關(guān)進(jìn)大牢,差點(diǎn)被處死。而蘇軾自己也以為必死,絕望又難過。在這種心境之下,蘇軾只給弟弟蘇轍留下了兩首絕筆詩,這就是著名的《獄中寄子由二首》。'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dú)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jié)來生未了因。'面對死亡,蘇軾心中最想念的還是弟弟啊,足見蘇轍在他心中的地位。 當(dāng)然,哥哥身陷牢獄之災(zāi),做弟弟的怎能袖手旁觀?于是蘇轍寫了《為兄軾下獄上書》給了皇帝,文中寫道:'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況立朝最孤,左右親近,必?zé)o為言者。惟兄弟之親,試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故為冒死一言。''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大意就是我們的父母早年就去世了,就我們兄弟二人相依為命,我也沒沒啥親近的人給我?guī)兔?,只有我自己試著向陛下求個(gè)情,哥哥對我很重要,所以哪怕要?dú)㈩^也得說幾句,我愿意放棄自己的官來換哥哥的命,也不奢求皇上您赦免他的罪,但是求您留下他一條命。兩人的兄弟感情就是這么深,后《宋史蘇轍傳》稱贊兩人的情誼說:'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蘇軾與蘇轍雖說是兄弟,但兩人的相處更像是知己朋友。兩人性格迥異,一個(gè)豪放瀟灑,一個(gè)沉穩(wěn)內(nèi)斂,但卻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感情。兩人同患難,共成長。蘇轍曾說:'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可能最初就來自于這份陪伴吧。兩人最后一面見于廣西滕州,那時(shí)一人被貶海南,一人被貶雷州。后來蘇軾在常州病逝了,臨走前最遺憾之事就是未見到弟弟子由,于是以書屬轍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蘇轍聽聞哥哥去世,更是'號乎不聞,泣血至地'。之后,蘇轍將兄嫂安葬在一起,并照顧兩家的家小。 得兄如子瞻,得弟如子由,這實(shí)乃人生一大幸事。我們縱觀古今,多少兄弟失和,為了點(diǎn)滴的利益,而陷手足于不易,甚至自相殘殺??商K軾與蘇轍的兄弟之情感動了多少人?。∪松靡恢?,此生無憾。蘇軾與蘇轍很幸運(yùn),他們很小就成了彼此的知己,彼此陪伴著長大,又因多年分開不見,成了彼此一生最深的牽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