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嘉譯實習生胡靖祥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常發(fā)生在腦梗塞及腦出血后,臨床表現除了發(fā)音含混不清、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及肢體偏癱外,還表現為頭部、下頜及雙手、肢體的抖動。該癥狀的出現,如雪上加霜,加重了患者原有的中風癥狀,給其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同時也給患者的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腦出血并發(fā)帕金森鑒別診斷不能小覷 51歲的徐先生患高血壓17年,兩年前早上起床時突然出現意識不清、呼之不應、四肢癱軟,隨即摔倒在地。家人趕忙將其送至當地醫(yī)院,顱腦CT顯示為腦干出血,出血量約3.5ml。經搶救和1個月的治療,徐先生的病情逐步穩(wěn)定,意識逐漸清晰,但仍有頭部昏沉、行走不穩(wěn)、吞咽困難及飲水嗆咳等現象。 兩個月后,他的頭部及肢體出現不自主抖動,走路總是東倒西歪,手連筷子也拿不住。徐先生先后到河南省各大醫(yī)院就診,均被診斷為帕金森綜合征,予以美多芭片、吡貝地爾片等藥物,但上述癥狀并未得到改善。 近段時間以來,徐先生處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狀態(tài),只能靠輪椅代步。經人介紹,徐先生在家人陪伴下,慕名來到了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腦病科,找到了全國名老中醫(yī)馬云枝教授。馬教授仔細詢問了病人的情況,并認真給他做了體格檢查,發(fā)現該患者查體極不合作,且頭部、四肢亂搖亂動,根據種種癥狀、體征,最終患者被確診為血管性帕金森病。 多藥合用共奏化瘀通絡、潛陽熄風之功 據馬云枝教授介紹,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機制與皮質下腦缺血、腦出血以及神經代謝遞質變化有關。由于發(fā)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與原發(fā)性帕金森病不盡相同,二者在治療上也有較大的差異。以往治療帕金森的“金藥物”美多芭,在治療血管性帕金森病患者時臨床療效較差。因此對于此類患者,應在治療腦血管病的基礎上再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進行帕金森病的相應治療。 徐先生患高血壓17年,兩年前又患出血性中風,患病后長期生活不能自理,致使久臥傷氣、血中生風。馬云枝教授指出,中醫(yī)認為本病的根本病機在于肝腎虧虛、陽亢化風,而脈絡又是傳輸氣血精津等營養(yǎng)物質的通道,腦出血后蓄血內停,精血耗傷,難以上輸,致使腦神失養(yǎng)、神機失運,從而引發(fā)頭搖肢顫。 對徐先生的治療,馬云枝教授首先調整了美多芭及吡貝地爾片的用量,又為其進行中醫(yī)辨證治療,采取化瘀熄風、平肝潛陽法,具體方藥如下:桃仁15克、紅花15克、當歸15克、生地黃15克、赤芍15克、柴胡12克、川牛膝12克、川芎15克、桔梗9克、天麻15克、鉤藤20克、石決明15克、炒梔子9克、黃芩12克、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全蝎10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6克。 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川牛膝活血通經,引血下行;生地黃、當歸養(yǎng)血益陰,清熱活血;桔梗寬胸行氣;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氣行則血行;桔梗載藥上行;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石決明咸寒質重,平肝潛陽,除熱明目,加強平肝熄風之力;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以治本;炒梔子、黃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陽;全蝎逐瘀通絡,珍珠母重鎮(zhèn)安神,潛陽熄風。諸藥合用,共奏化瘀通絡、潛陽熄風之功,使病人癥狀得到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