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073 當年,司馬遷繼承父志,在忍受殘酷刑罰的同時,終成《史記》。《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魯迅贊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極其注重歷史的真實性。在寫《史記》的開篇之作《五帝本紀》時,司馬遷說道,學者大都稱贊五帝,其中有記載、最可信的是《尚書》,但記載的獨有堯之后的,卻沒有黃帝、顓頊、帝嚳。諸子百家雖然涉及到了黃帝,但因其有鬼怪之論,終究不是典雅之作,難以加以運用。孔子所傳的《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雖相傳孔子所作,但儒者懷疑二者并非為圣人所言,所以不傳以為實。為了更加接近事實,司馬遷曾經(jīng)遍歷中國,西至黃帝問道于廣成子的崆峒山,北至黃帝、堯、舜之都涿鹿,東至大海,南至江淮,為的就是得到更為確鑿的證據(jù)。司馬遷所經(jīng)歷的地方,所見過的人,往往稱頌黃帝、堯、舜的功績和教化,固來與別處不同。 司馬遷借鑒史書,加上實地的考察,他認為,《尚書》雖然缺失了黃帝以下的事情,但終是瑕不掩瑜,只要不背離《尚書》所記載的內(nèi)容,就可參考其它提到黃帝的書,對黃帝的事跡加以佐證。雖然《五帝德》之類的書并不屬于當時的社會主流,而是屬于其他學說,但也不可因為為官之人的不屑、儒者的不傳而不加以參考。像《春秋》《國語》這樣的著作,它們尚且還參照了《五帝德》《帝系姓》中的內(nèi)容,自然有其可取之處。最終,司馬遷按照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次序,選擇其中語言比較典雅的,寫成本紀的開頭。 不僅如此,在《五帝本紀》中,司馬遷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zhàn)爭,部落首領之間的禪讓制度,遠古人民戰(zhàn)勝猛獸、治理洪水、開墾荒田、觀測天文、推算歷法、譜制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繁榮的景象。這些雖然為傳說,但對于人們了解遠古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相當可觀的線索。部落之間的聯(lián)合、戰(zhàn)爭,到最終的融為一體,繁衍生息,構(gòu)成了如今的華夏民族。 有關五帝的傳說,已經(jīng)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心里,被當作賢君圣主歷代傳頌,“炎黃子孫”也成為了聯(lián)系人民的紐帶,成為中華民族的親切稱呼。 上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