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極圖說 來自武宗 00:00 13:26 【原文】 天地間形上形下道器攸分,非道自道、器自器也。器即道之顯諸有,道即器之泯于無。雖欲二之,不可得也。是圖也,將以為淪于無邪?兩儀、四象、八卦,與夫萬象森羅者,已具在矣。抑以為滯于有邪?凡儀象卦畫,與夫群分類聚,森然不可紀者,曾何形跡之可拘乎?是故天一也,無聲無臭,何其隱也。成象成形,何其顯也。然四時行,百物生,莫非其于穆之精神無方,易無體,不離乎象形之外。自一而萬,自萬而一,即此圖是也。默識此圖,而太極生生之妙,完具胸中,則天地之化機,圣神之治教,不事他求,而三才一貫,萬物一體備是矣。可見執(zhí)中,執(zhí)此也;慎獨慎此也;上古之心傳,傳此也。可以圖像忽之哉! 道必至善,而萬善皆從此出,則其出為不窮。物本天然,而萬物皆由此生,則其生為不測,包羅主宰者,天載也,泯然聲臭之俱無;纖巧悉備者,化工也,渾乎雕刻之不作。赤了未嘗學慮言,知能之良必歸之:圣人絕無思為言,仁義之至必歸之。蓋凡有一亳人力,安排布置,皆不可以語至道、語至物也,況謂之太極。則盤天地,亙古今,瞬息微塵,悉統(tǒng)括于茲矣,何所庸其智力哉!是故天地之造化,其消、息、盈、虛本無方體,無窮盡,不可得而圖也。不可圖者,從而圖之,將以形容造化生生之機耳。若以人為矯強分析于其間,則天地之自然者,反因之而晦矣。惟是圖也,不知畫于何人,起于何代,因其傳流之久,名為“古太極圖”焉。 嘗讀《易 ? 系辭》首章,若與此圖相發(fā)明。《說卦》“天地定位”數(shù)章,即闡明此圖者也。何也?總圖即太極也,黑白即陰陽、兩儀、天地、卑高、貴賤、動靜、剛柔之定位也。黑白多寡,即陰陽之消長。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群分類聚,成象成形。寒暑往來,乾男坤女,悉于此乎見也。以卦象觀之,乾、坤定位上下,坎、離并列東西,震、巽、艮、兌隨陰陽之升降而布于四隅,八卦不其畢具矣乎?然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吉兇大業(yè),雖畢見于圖中,而其所以生生者,莫之見焉。其實陰陽由微全著,循壞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太極不過陰陽之渾淪者耳。原非先有太極,而后兩儀生,既有兩儀而后四象、八卦生也。又(又,底本作有,據(jù)《易經(jīng)米注圖解》改。)豈兩儀生而太極遁,四象生而兩儀亡,八卦生而四象隱。兩儀、四象、八卦各為物,而別有太極宰其中,統(tǒng)其外哉!惟于此圖潛神玩味,則造化之盈、虛、消、息,隱然成(成,底木作里,據(jù)《易經(jīng)來注圖解》改。)象,效法“皆可意會,何必別立圖以生之,又何必別立名象以分析之也。”(“皆可意會,何必別立圖以生之,又何必別立名象以分析之也”,底本漏,據(jù)《易經(jīng)來注圖解》補。)此之謂至道,而不可離。此之謂至物,而物格知至也。若云孔子以前無“太極圖”,而“先天圖”畫于伏羲,“后天圖”改于文王,考之《易》皆無據(jù)今盡闕之可矣。顯然,乾坤之易簡,久大之德業(yè),即于此乎在。而虞廷執(zhí)中,孔門一貫,此外無余蘊。但按圖索驥則又非古人畫象乖訓之意矣。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古太極圖”,圣人發(fā)泄造化之秘,示人反身以完全此太極也。是極也,在天地匪巨,人身匪細,古今匪遙,呼吸匪暫也。本九象形,本無聲臭,圣人不得已而畫之圖焉,陰陽、剛柔、翕辟、摩蕩,凡兩儀、四象、八卦,皆于此乎具,而吉兇之大業(yè)生焉。即所謂陰陽之道,生生之易,陰陽不測之神也。惟于此圖反求之身,而洞徹無疑焉。則知吾身即天地,而上下同流,萬物一體,皆吾身所固有,而非由外鑠我者。然而有根源焉,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浦其源則流自長。細坑圖像,由微全著,渾然無窮,即易所謂“乾元,資始,乃統(tǒng)天”是也。何也?分陰分陽,而陰即陽之翕也。純陰純陽,而純陽即一陽之積也。一陽起于下者雖其微,而天地生生化化,變通莫測,悉由此以根源之耳。況以此觀之“河”、“洛”,則知“河圖”一、六居下,“洛書”戴九履一,其位數(shù)生克不齊,而一之起于下者,寧有二哉!以此觀之,易六十四卦始于乾。而乾初九“潛龍勿用”,謂陽在下也。“先天圓圖”起于復者,此也。“橫圖”復起于中者,此也。“方圖”震起于中者,此也。“后天圖”“帝出乎震”者,亦此也。諸卦爻圖像不同,莫非其變化。特其要在反身,以握乎統(tǒng)天之元于以完全造化,與天地同悠久也。是故天之所以為天者,此也,故曰“乾以易知”。地之所以為地者,此也,故曰“坤以簡能”。人之所為人者,此也,故曰“易簡理得”、“而成位乎其中”。否則天地幾乎毀矣,況于人乎。信乎人一小天地,而天、地、人統(tǒng)同一太極也。以語其博,則盡乎造化之運;以語其約,則握乎造化之樞,惟“太極圖”為然。故揭此以冠之圖書編云。 【譯文】 天地之中所謂的形上與形下、道與器的區(qū)分,并不是說道單單是道、器單單是器,道與器截然分開。而是器就是道借以顯現(xiàn)、體現(xiàn)的載體,而道就是器的本質面目。雖然想刻意的把道與器二者分開,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這樣是不是就說《太極圖》主要反映的就是天地萬物歸于“空無”的一面、沒有其它別的意思在內呢?事實并非如此。在圖中,陰陽兩儀,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四象,乾、坤、兌、艮、離、坎、震、巽等八卦以及天地間所有的萬事萬物,都已經(jīng)全部包含在圖中了。但是,這樣的話是不是就是說《太極圖》又將陷于“有”的一面呢?事實同樣也不是這樣。從儀象卦畫等符號,和萬物中諸多不同的物種和類別,可以看出,《太極圖》所反映的四象也不是僅僅局限于具體的物質現(xiàn)象。所以說,作為萬物產(chǎn)生本源的“天 ’,也就是太極,是沒有聲音沒有氣味的,這說明它是多么的隱秘?。?/span>但是,同時又生成天地形象、萬物形象,它又是多么的明顯可見??!然而,春夏秋冬四時更迭運行,萬物生長,沒有不是太極生生不息精神的體現(xiàn);天地變化、萬物生老病死,沒有一定的形狀,但是又都超不出太極化育流行、創(chuàng)造萬物的功能之外。從太極這個大,到天地中的萬事萬物,再從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到太極這個大一,其間的規(guī)律都可以從這張?zhí)珮O圖中反映出來。默默的體悟這張?zhí)珮O圖中所蘊涵的道理,那么太極化生萬物的奧妙就可以了然于胸,很清楚明白了。從而天地變化的機密、圣人教化眾生的方法,便可以不向別人請教而自己全部明白了。于是作為宇宙間的天、地、人一才就可以連為一體,天人合一,萬物渾然一體,真是很完備和美的事情?。?/span>可以看出,一般所謂的“執(zhí)中”,即執(zhí)守無過不及的中庸之道也就是執(zhí)守這種道理;所謂的“慎獨”,也是對這種道理的遵從。所謂的上古圣人流傳下來的真理,所傳的也就是這種天人合一的精神。怎么能夠僅僅因為圖象而忽略其中所蘊涵的這種道理呢? “道”必定是至善無暇的,因此天地間所有的“善”才能都從它產(chǎn)生,并且這種產(chǎn)生并不會間斷,而是層出不窮的。天地間的事物都是天然產(chǎn)生的,因此萬物都從它生化出來,這樣的產(chǎn)生才是神秘不可推測的。而能包羅萬象、作為世間所有事物的主宰者,只有天才能稱得上,天覆載萬物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是無聲無臭的。并且,作為萬物根源的道產(chǎn)生萬物并沒有刻意的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但是看起來又象有意雕刻了一樣。剛出生的嬰兒并沒有學習所謂的知識,但是,古代哲學家老子卻認為嬰兒大智若愚,天真無邪,其智慧、能力都是超過別人的。圣人主張無思無慮、無為而治,然而說到仁義之德,卻都歸于它。大概是只要有一絲一毫的人為的安排布置都不可以稱得上是至道,也稱不上是至物,何況是稱呼它為“ 太極”呢?縱貫天地,橫亙占今,使萬物瞬息之間變?yōu)閴m土的,都包含在太極之中了,但是,表面上看起來其智力卻是多么的平庸?。?/span>所以天地間的造化,其消、息、盈、虛的運行規(guī)律本來沒有方向,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沒有窮盡,是不能夠完全得到而描述清楚的。對于不能夠得到而加以描述清楚的事物卻反過來用圖形來描述它,那是為了形容天地間萬物自然運行、生生不息的規(guī)律的緣故。如果用人為的因素故意去措述分析它的話,那么天地萬物自然之奧妙反而不明顯了。只有這張圖,不知道是什么人畫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面的只是因為這張圖流傳的時間太長遠了,所以起名為“古太極圖”。 我曾經(jīng)讀過《易經(jīng).系辭》的第一章,這一章的內容好像與“古太極圖”所反映的內容相互印證。 《易經(jīng) ? 說卦》 中“天地定位”那幾章,就是闡述說明“古太極圖”的。為什么這樣說呢?這個圖從整體上來說,反映的就是太極,其中的黑白即是表示陰陽、兩儀、天地、尊卑、貴賤、動靜、剛柔的具體位置。黑色部分與白色部分的多與少,即是反映陰陽二氣相互消長的規(guī)律。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把不同的事物分門別類,天地萬物成象成形。 春夏秋冬寒署變化,乾代表男,坤代表女,天地間所有的規(guī)律都可以從這張圖上看出來。從卦象上來說,乾、坤二卦一上一下,坎、離二卦一東一西,震卦、巽卦、艮卦、兌卦四卦隨著陰陽的消長變化而有升有降,分布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角落,于是八卦就這樣完全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然而,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以及由此顯示的吉兇禍福等規(guī)律,雖然在圖中有所體現(xiàn),但是,至于為什么會有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以及這些規(guī)律這樣的深刻含義,僅僅從圖的表面并不能看出來,其實,陰陽二氣由微弱到顯著,循環(huán)變化,無窮無盡,所展示的就是太極所蘊涵的生生不息的奧妙所作。太極不過是陰陽渾然一體的整體罷了。其實這張圖的原意,本不是說先有太極,然后從太極生出陰陽兩儀,再由陰陽兩儀而生成四象和八卦。又怎么能說陰陽兩儀產(chǎn)生了于是太極便不見了、四象產(chǎn)生了于是陰陽兩儀便不見了、八卦產(chǎn)生之后于是四象便不見了,把兩儀、四象、八卦單獨看作獨立的物體,而另外有一個太極主辛著它們、統(tǒng)治著它們呢?只有對此圖細心的研究體會,才能夠理解天地造化的盈虛消長、于潛移默化中生成萬物的規(guī)律,只要效法它的規(guī)律便可以理解自然的規(guī)律,又何必另外繪一張圖來體會它、又何必再另外造一些名次概念來分析研究它呢?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最高最深的道,它是離不開日常平常之物的,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最神秘的事物,但是只有通過對一個一個的小事物理解才能慢慢的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才能使知識逐漸增加。如果說孔子以前的時候沒有太極圖而先天太極圖是伏羲所畫、后天太極圖是周文王所改制的話,從《易經(jīng)》本身來考證的話,都是沒有根據(jù)的。我們可以對之抱以懷疑的態(tài)度。雖然如此,乾坤二卦的簡單明了,道德功績的久遠和宏大,后人卻從此圖可以看出來。而舜所謂的執(zhí)守中道的主旨、孔子弟子所遵守的孔子一以貫之的宗旨,都是這種真理的體現(xiàn),除此之外,并沒有其它奧妙可在。但是,呆板的按圖索驥的做法,顯然又不是古人畫太極圖以說明教化人類的宗旨本意。所以《易經(jīng) ? 系辭上》中說,將這一.普遍原則理解至精妙而透徹的地步,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奧妙,在于各人的領會。靜而無為使之自發(fā)地產(chǎn)生作用,默默無言而使人產(chǎn)生信賴,這就是德行深厚的表現(xiàn)。 “古太極圖”是圣人為了透漏天地自然造化的機密,告訴世人通過修養(yǎng)身心道德來體悟回歸太極真理的。這種真理與天地相比的話不算大,與人身相比的話不算小,與古今相比的話不算遠,與人的呼吸頻率相比的話不算短。本來是沒有形象沒有聲音的,圣人為了告訴世 人它的奧妙所在,因此不得不把它畫成圖象, 而陰與陽、剛與柔、開與合、摩擦與相互激蕩,但凡陰陽兩儀、四象、八卦中所蘊涵的道理,這里全部都包含了,而吉兇大業(yè)也由此產(chǎn)生了。這就是所謂的一陰一附對立轉化的規(guī)律、世間方物生生不息之理、陰陽變化莫測的神秘性,只要從這張圖中反思自身,對這種道理便會洞徹明白。從而便會知道人的身體也是一個小的天地,而陰陽二氣上下運行、天地萬物一體同源,這都是人自身巾所蘊涵的道理,并不是從外面強加給我的。但是,這種現(xiàn)象也是有根源的,就像種樹的道理-一樣,只有培養(yǎng)其根,對根部勤加養(yǎng)護,枝葉才會更加茂盛;就像河流一樣,只有疏通源流,河水才能夠流的長遠。仔細琢磨研究這種圖,那么天地間的事物從細微的到顯著的,便會渾然體,沒有窮盡,這就是《易經(jīng)》中一般所說的上天的開創(chuàng)之功真是偉大啊,萬物依賴它獲得生命的胚胎,它們統(tǒng)統(tǒng)都屬于上天。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太極分陰分陽,而陰就是陽合的時候的狀態(tài)。純陰純陽,而純陽就是由一陽積累而來的。一陽在開始的時候從下面產(chǎn)生,其作用是很細微的,但是,天地中生生化化,變化莫測的諸多現(xiàn)象,都是由這一陽作為變化的根源啊。況且,如果以這種道理來看《河圖》和《洛書》的話,便會明白《河圖》中為什么會把一和六位于下面而《洛書》中為什么會把九和一放在上面的原因。雖然它們的位置數(shù)目和生克變化不致,但是“”從下面產(chǎn)生,才會有二的出現(xiàn)啊。從這個角度來看,《易經(jīng)》 的六十四卦可以說是從乾卦開始的。而乾卦中初九的爻辭是“潛龍勿用”,即是說潛藏的龍無法施展抱負,原因是初九的陽爻處在一卦的下位,所以受到壓抑,難以施展才能抱負。《先天圓圖》中是從復卦開始,也是這種原因;六十四卦橫圖中復卦位于中間,也是這種原因,六十四卦方圖中震卦起于中間,也是這種原因。《后天圖》中說“帝出乎震”,說的也是這種原因。各種卦的爻數(shù)和圖象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這種道理的不同變化。關鍵是要不斷的反思自己、反躬自身,以掌握天地中陰陽變化、萬物存亡開始于乾卦的道理,那樣就可以和天地一樣悠遠長久了。所以說天之所以稱為天,原因便是這樣,因此說“乾以易知”,天以平易來顯示它的智慧,而乾卦正是因為平易所以才容易被人了解。地之所以稱為地,原因也是這樣,因此說“坤以簡能”,即是說地以簡略來顯示它的功能,而也正因為簡略才容易使人遵從。而人之所以為人,也是這個原因,所以《易經(jīng) ? 系辭上》中說,掌握了平易簡要的原則,天地間的道理就能理解了。理解了天地簡的道理,陰陽剛柔貴賤尊卑的位置系統(tǒng)就自然確立起來了。否則的話,天地差不多會毀滅了,何況是人呢?看來人是一個小的天地,而天、地、人三者都是太極的體現(xiàn)這種道理真是確信無疑的啊!如果說它廣博,那么可以窮盡天地造化的運行;如果說它簡約,那么它掌握了天地造化的樞紐,這種功能,只有太極圖做到。所以說我在這里把太極圖中所蘊涵的道理揭示出來寫在圖書的前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