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德聲
上午九十點鐘后,買了菜的人們挎著竹籃陸續(xù)歸家,街道兩邊的商販收攤,賣完菜的鄉(xiāng)人回去忙自己的農活,落市后的吳溇街冷清了下來。空閑了的店鋪營業(yè)員阿姨們便嘰嘰喳喳聚在一起。 小鎮(zhèn)的日子就在婦人們的評頭品足中平平淡淡地過去,就像莊橋橋下吳溇港的水,日復一日不停流淌,逝去以后就再也不回來。 吳溇港北通五湖,南經金魚漾(又稱稽五漾)通至南潯再進入京杭運河。太湖東南沿岸,東起菀坪戧港,西至湖州大錢港(也有說是湖州尚沙港),有一兩百條像吳溇港這樣的流水從太湖處開了口子斜斜地向南延伸出去,散入圩田蕩浜,密布如梳齒。據說這是先民為防澇泄洪而開挖,南北縱向的叫“浦”“溇”“港”,東西橫向的叫“塘”。這些流水自東而西數去,迄今尚有七十二港三十六溇,若以吳溇為界,以東多稱港,以西多叫溇,獨有吳溇,人多習慣叫吳溇港,許是因為這條港兩岸繁衍生息了眾多百姓而形成了一個小集鎮(zhèn),從此吳溇專指集鎮(zhèn),那港就叫吳溇港了。至于何以會有溇港的不同叫法,似乎至今沒有人深究。 沿岸溇港的取名多有出典,譬如陸家港,據說晚唐詩人陸龜蒙曾在此隱居,遂名陸家港;廟港西街上有一座東岳廟,供奉十殿閻王,是沿湖一帶最大的廟,故稱“大廟港”。吳溇的名稱來頭更大,順治年間吳元方《煙畔竹枝詞》有“讓王采藥過東湖,湖上立祠溇號吳”句,詩中的讓王指的是先周太王姬亶(dǎn)的長子泰伯。后人尊稱姬亶為公亶父、古公或古公亶父,他是古代周部落首領,傳為黃帝姬軒轅第16世孫、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孫,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泰通太),次子仲雍,小兒季歷,不知為何,中間缺了個叫“叔”的弟兄。季歷賢而有才,更重要的是他還生了個聰明異常,相貌奇?zhèn)?,頗有王者風范的兒子姬昌,深得祖父古公的寵愛。古公有意要將周家天下傳給姬昌,但按照當時的氏族傳統(tǒng),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姬昌的父親季歷排行老三,自然沒有資格承嗣王位,姬昌當然就更不能繼承周家的天下。古公亶父既不愿違背氏族的規(guī)矩,又為不能按自己心意傳位給孫子姬昌而終日憂悶,郁郁寡歡。泰伯和仲雍知道了父親的心事后,為表孝順,讓出了王位繼承權,在父親生病的時候假托下山采藥離開岐山,出奔到太湖流域,斷發(fā)文身,以表明兄弟倆為刑余之人,不能夠再繼位了。荊蠻之人覺得泰伯特別仁義,于是紛紛歸附泰伯,擁立泰伯為君,國號“勾吳”。因泰伯有讓出王位之舉,故后人稱泰伯為“讓王”,又因為泰伯是吳國之祖,故又稱“吳泰伯”,泰伯仲雍的出奔則稱之“泰伯奔吳”。吳溇港北濱臨太湖處昔日有古祠祭祀吳泰伯,因此這里就號稱“吳溇”了。 2019-07-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