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伯豐鼎銘文看西周貴族政體運作機制 劉源 摘要:近出韓伯豐鼎銘文,其時代約在西周昭王之世或昭穆之際,記述地方史官接受中央王朝卿事司、內(nèi)史之命,傳達于地方,為韓伯、 關(guān)鍵詞:西周;金文;韓伯豐鼎;貴族政體 吳鎮(zhèn)烽先生《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五冊2426號,著錄了一件私人所藏的西周早期小方鼎——韓伯豐鼎。作器者 韓伯豐鼎銘文不長,是研究西周貴族社會的難得標本。李學勤先生已從西周土地制度的角度,對其銘文做了很好的研究,[2]此外陳劍、沈培先生也深入探討銘文的釋文、句讀、訓讀等問題,[3]董珊先生撰寫了《韓伯豐方鼎銘文新論》,[4]單育辰先生撰寫了《倝伯豐鼎考》。[5]本文欲從西周貴族政體運作的視角,再對該銘所涉及的歷史問題,再做一些討論,供同好批評。 01 韓伯豐鼎是一件典型的西周小方鼎,這類小方鼎基本出現(xiàn)在西周早期,只有個別可歸入西周中期偏早。[6] 該鼎與西周時代其他小方鼎相比,器形較矮,通高只有18厘米,鼎足亦較短粗,不像西周早期前段之方鼎(如德方鼎,《銘圖》2266)之足部較細長。考慮該鼎器形整體風格與靜方鼎較近,歸為昭王世,或昭穆之際較為合適,似不能再晚至穆王世的中、晚期。 該鼎紋飾特殊,為陰線之抽象獸面紋,較為粗放,也不類西周早期前段方鼎上鑄造精美的典型獸面紋。即使與昭王世的靜方鼎紋飾相比,亦顯得較為簡潔,但也并非咸方鼎(豐大母方鼎,《銘圖》1714,約西周早期偏晚,或西周中期早段)那種純素無紋的風格。[7] 該鼎銘文,從鼎內(nèi)壁上鑄起,折向鼎內(nèi)底部,這種鑄銘的做法,和鼎身較小、銘文篇幅相對較長有關(guān),并不罕見,如現(xiàn)藏旅順博物館的呂方鼎(《銘圖》2400,穆王),銘文也是從鼎內(nèi)壁折向內(nèi)底的。該鼎銘文,章法較為整齊,橫排文字基本可對齊,也反映其時代不會太早,故其字體沒有明顯的肥筆、波磔特征,如“王”作 02 韓伯豐鼎銘文,共6行51字,本身并無太多難字,但因有轉(zhuǎn)述之語,出現(xiàn)4個“曰”字,且涉及人物較多,故句讀、理解遂成疑難。現(xiàn)綜合諸家意見,參以個人看法,對銘文大意略作闡釋。 1.釋文(寬式)可句讀如下: 唯十月既生霸甲辰,在 成周, “內(nèi)史曰:‘告韓伯、 宕。’卿事司曰:‘論?!裎?/span> 既即命曰:‘先王命尚(當)付?!?/span> 韓伯豐作寶 “以茲命曰”之後,“內(nèi)史曰”至“先王命當付”一段文字,諸家多視為 2.銘文大意,以李學勤先生意見較為合理,即韓伯作器是紀念 十月既生霸甲辰日,(王)在成周, 3.這篇銘文涉及至少六人以上,辨析各人所說的話,及其出現(xiàn)的原因和場合,是理解這篇銘文之關(guān)鍵。 1) 李學勤先生認為 2)內(nèi)史,王朝之史,起草、宣讀王朝命書。內(nèi)史與大史(太史)不同(參見《銘圖》5679),并非史官之長,但其在王朝政體運作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據(jù)相關(guān)銘文來看,天子冊命內(nèi)服王官、職事時,多由內(nèi)史擔任頒發(fā)命書之職。對此,需另外撰文詳細論述。這里僅舉一二例說明:如楚簋甲、乙、丙、丁四器(《銘圖》5284-5287,西周中期後段)銘文記載,內(nèi)史尹氏冊命楚,命楚司 3)韓伯豐,為作器者。他之所以作此銘文,是因為他與 4) 器銘中,“ 5)卿事司,似不能理解為“卿事、(有)司”,系指卿事寮諸有司,即王朝三有司等執(zhí)政大臣,具體為,公以下之司馬、司土、司工等大臣,可能也包括大師。結(jié)合大家熟知的師永盂、五祀衛(wèi)鼎、裘衛(wèi)盉銘文等有關(guān)西周土地交換的材料來看,王朝三有司對內(nèi)服貴族易田事件,有決策與監(jiān)督執(zhí)行之權(quán);當然具體的執(zhí)行辦理還是由相關(guān)地方的三有司、師氏、史官等三系職官的基層人員去做。[14] 6)先王,諸家據(jù)此指出,韓伯、 03 1.“宕”字之理解。 “宕”字的理解,關(guān)系到銘文所述事件的性質(zhì),以及銘文所述王朝史官、三有司此次處理政事的來龍去脈,結(jié)合下文“先王命當付”來看,此字應(yīng)與內(nèi)服貴族度量土田、析分土地之事有關(guān),李學勤先生將“宕”讀為“度”,訓為度量,可從。諸家討論宕字釋讀問題時,多聯(lián)系到五年琱生簋、琱生尊等銘文中以下相關(guān)材料。 以君氏命曰:余老止,公仆庸土田多擾,弋伯氏從許,公宕其叁,汝則宕其貳;公宕其貳,汝則宕其一。……(五年琱生簋,《集成》4292,《銘圖》5340,約宣王) ……以君氏命曰:余老止,我仆庸土田多擾,弋許,勿使散亡。余宕其叁,汝宕其貳?!ㄎ迥戡h生尊,《銘圖》11816-11817,約宣王) 李學勤、陳劍、沈培等先生均認為其中的宕,讀為度,較為妥當。度土,或度田,實際上涉及至少兩方,這也是我們將“ 2.今我既即命 銘文中的“我”,是王朝內(nèi)史,還是
3.先王命尚付 尚,讀為當。先王命當付,是指經(jīng)過內(nèi)史呈告,王朝卿事僚三有司裁定後,先王命付韓伯土田。實際上,先王此命,應(yīng)由內(nèi)史下令 04 1.地方官制采取與王朝中央官制相同的司、師、史架構(gòu),便于地方與中央職官的交流與聯(lián)系 韓伯豐鼎,銘文簡短、難解,諸家之解讀不盡一致,但學者的共識是,該材料反映了地方之史,與王朝之史,二者之間的統(tǒng)屬與合作關(guān)系。 學者以前已經(jīng)指出,西周職官分為司、史、師三系,[15]西周政府的中央王朝職官,在地方也會同樣設(shè)置,有擴大與分層現(xiàn)象。[16]裘衛(wèi)盉(《銘圖》14800)、五祀衛(wèi)鼎(《銘圖》2497)、師永盂(《銘圖》6230)等西周中期金文材料均記錄,內(nèi)服基層地區(qū)亦設(shè)有低級的三有司、師氏和史官,在貴族交換土地時,天子發(fā)布政令,先由公傳達給中央三有司、師氏等執(zhí)政大臣和內(nèi)史(尹氏),再下達基層司、師、史官員具體執(zhí)行。如師永盂(約懿王世)銘文記載,天子賜師永“陰陽洛”暨師俗父田,益公傳命給井伯、榮伯、尹氏、師俗父、遣仲等王朝三有司、內(nèi)史、師氏等大臣,再由酉司徒 基層官員執(zhí)行王朝政令,完畢之后,理應(yīng)向中央司、師、史等上級大臣返命,然后王朝司、師、史再向公匯報,最終呈告于天子。但目前金文材料還缺乏相關(guān)記載,所幸韓伯豐鼎銘文保存了基層史官向王朝返命的珍貴史料,使我們具體了解內(nèi)服之地方史官,與王朝內(nèi)史、三有司交流、合作情況,加深對西周王朝史官系統(tǒng)運作之認識,這對今后西周貴族政體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2、中央王朝對地方貴族之管理和約束機制 西周王朝是貴族社會繁榮期的模板,貴族社會之所以能夠維系,在于天子、中央王朝能有效地約束和控制內(nèi)、外服區(qū)域內(nèi)相對獨立的貴族家族。近年公布的晉侯蘇鐘(《銘圖》15298-15313)、引簋(《銘圖》5299-5300)等材料均可說明周天子對外服諸侯的控制機制。晉侯蘇鐘銘文記載,周王(厲王)命晉侯蘇伐夙夷,親至其軍中指揮,命蘇攻城、追敵,返回成周后,又通過冊命、賞賜的手段,嘉獎晉侯,使之更加忠誠效力于天子。引簋銘文記載,周王命引承繼其祖之職,統(tǒng)率齊師,按諸侯的規(guī)格,賞賜給他彤弓一、彤矢百,馬四匹,反映了天子冊命大臣直接掌控諸侯軍隊的外服管理、約束機制。 韓伯豐鼎銘文則進一步說明,西周王朝對內(nèi)服貴族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中央司、師、史三系大臣,向地方上的司、師、史基層職官傳達政令,從而達到對基層土地、庶人的控制??梢?,西周中央王朝利用簡潔、層次化的職官體系,有效管理著內(nèi)服貴族的土田、以及依附在土地上的庶人等勞動者;在土地交換過程中,中央史官與地方史官的命書傳遞與反饋,又作為基層官員實際執(zhí)行政令之依據(jù)。 上文已指出,韓伯與 基層司、師、史的設(shè)置,也保證天子和中央王朝對各地庶人的了解和掌控,以實現(xiàn)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藍圖。近出山西絳縣倗伯墓地所出肅卣(《銘圖》30882),即反映西周王朝對貴族的土田、民人有較多控制,貴族如對其土地上的庶人管理不善,天子會進行干涉。肅卣銘文記載,肅的宗子伯氏讓他在庶人中挑選六家為奴仆,周王認為“非令”、“害義”,最終肅佑王東征,王還是付給肅了奴仆??梢姰敃r貴族不能隨意將土田上的庶人,降為奴隸,[18]否則會驚動有關(guān)基層司、師、史等官員,最終上達于天子。 綜上,韓伯豐鼎銘文雖然簡短,但結(jié)合著名的師永盂、裘衛(wèi)器以及近出肅卣等材料,基本可恢復(fù)西周中央王朝與地方政令傳達與合作互動的體制,揭示了貴族社會繁盛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管理基層土地、庶人的方式。至春秋之世,天子的軍政實力衰弱,人力、物力、財力日漸窮蹙,這一機制逐漸廢馳,內(nèi)外服貴族擁有的土地、民人已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交換土田,已逐漸脫離天子和中央王朝的控制,如魯鄭易祊、許田,各從所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為空話,諸侯、大夫乃至大夫家臣依次成為掌控社會資源的主角,促進著戰(zhàn)國時代新興的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的誕生,然對于以天子為核心的舊的宗法貴族秩序而言,就呈現(xiàn)出所謂“禮崩樂壞”的歷史面貌。 韓伯豐鼎銘,雖無難字,句讀標點及解讀,著實不易,我們在學習諸家意見后,從西周貴族政體運作機制之視角,提出以上一種理解方案,不一定正確,希望得到專家批評指正,以促進研究,加深認識。 ![]() 注釋: [1] 謝明文:《釋西周金文中的“垣”字》,黃德寬編:《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商務(wù)印書館2015年版,第69-72頁。后收入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65-270頁。 [2] 李學勤:《一篇記述土地轉(zhuǎn)讓的西周金文論》,《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5期,第29-30頁。 [3] 沈培:《西周金文“宕”字釋義重探》,李宗焜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出土材料與新視野》,臺灣中研院史語所2013年版,第381-417頁。陳劍先生關(guān)于該鼎銘文的釋讀,見該文的“補記”。 [4] 董珊:《韓伯豐方鼎銘文新論》,楊榮祥、胡敕瑞主編:《源遠流長:漢字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6-64頁。 [5] 單育辰:《倝伯豐鼎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編輯部編:《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十輯,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版,第217-220頁。 [6]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6頁。 [7] 咸鼎1986年出土于張家坡M284,亦較矮,通高18厘米?!段髦芮嚆~器分期斷代研究》一書將其定為西周中期偏早時器,參見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第16頁。但該器之時代,仍可進一步研究。 [8] 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楊坤認為“在成周”的主語是“周王”,本文從之。楊坤:《韓伯豐鼎銘剩義拾零》(待刊)。 [9] 單育辰先生將 [10] 鄭杰祥:《商代地理概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頁。 [11] 孫亞冰、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頁。 [12] 陳絜:《〈 [13] 孫亞冰、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第91頁。 [14] 劉源:《從 [15] [日]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譯:《金文的世界——殷周社會史》,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18-119頁。 [16] 李峰著,吳敏娜等譯:《西周的政體》,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第100頁。另外參看該書圖6、圖10“西周政府組織結(jié)構(gòu)圖”。 [17] 劉源:《從 [18] 董珊先生最近撰文,也認為諸侯貴族對其領(lǐng)地的庶人只有治理權(quán),沒有人身所有權(quán)。董珊:《山西絳縣橫水M2出土肅卣銘文初探》,《文物》,2014年第1期,第50-5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