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仁院到廣仁寺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溫廢唐哀帝李柷,篡唐稱帝,改名為晃,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梁”。自此唐朝滅亡。 這一年,李伯陵五世嫡孫李鐸,為守“龍門里官田頃畝”先業(yè),“捨宅為寺”,在太平縣龍門里的砂田溪西建“安仁院”,“構宗祠崇祖祀,不忘先業(yè)?!惫灿嫼馁M白銀四十六萬貫四百文。安仁院面水而建,“基週迴沙田溪?!毕叄笤O有“安仁渡”,這在明萬歷《太平縣志》中有記載。 朝代更迭,本是同根生而世受國恩的李氏宗室,傷悼是難以言喻的。古有臨水設祭,憑吊招魂的習俗,從李鐸建安仁院的時間地點和取名,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動機和本意?!叭省笔侵袊糯赖吕砟畹淖罡邩藴剩安壑^仁”,“仁者安仁”?!鞍踩试骸钡慕ⅲ蚨嗷蛏儆辛x門李氏為國舉殤,報答恩惠,以彰氏族之義,報恩于上的精神寄托。 經歷了五代十國,到了宋朝,義門李氏家族發(fā)展進入了最輝煌的鼎盛期。 北宋初期太平興國二年(977),義門李氏第八代后裔中,出了一位進士,叫李燈。據《江南通志》《嘉靖—太平縣志》記載:“李燈,文甲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進士,官至太常禮院中書侍郎,位列太平縣有史記載的第一位進士?!?/span> 李燈在義門李氏家族史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生做了很多大事?!短搅x門李氏宗譜世系圖》中,記載他的字數也是最多的:“八世,燈,太平興國丁丑進士,官至太常禮院中書侍郎,移居美溪百田坵,建宗祠于黃泥墩,立石礱(墓碑)于生墳塢口,口內藏大唐賜田敕,塟牛欄灣午向?!?/span>2013年,李氏后人李明遠冬至上墳時,在黟縣美溪鄉(xiāng)美坑村桂林組牛欄灣,即鄉(xiāng)林業(yè)綜合大樓左側三十米處,發(fā)現(xiàn)了八世祖李燈的祖墳,其中有乾隆十年和嘉慶十六年重修的碑記,間接證明了譜系記載的準確性。 李鐸和李燈,在賜田和美溪建祠祭祖,加強了義門李氏家族的凝聚力,讓他們的后代有了深厚的精神寄托。 北宋治平元年(1064),義門李氏十一世出現(xiàn)了一個武舉,叫李宗儒(三年登第,神宗熙寧四年任開平知府),也是在這一年,英宗(趙曙)賜額匾,更名“安仁院”為“廣仁寺”。廣仁寺成了黃山地區(qū)皇帝賜額的十五座名寺之一,有了合法正統(tǒng)的社會地位。廣仁寺“其殿宇之崔巍規(guī)模之壯麗甲於鄉(xiāng)邑”。 古舒溪水橫貫弦歌和龍門等七鄉(xiāng)境域,廣仁寺邊的砂田溪連接舒溪河,有“安仁渡”,是義門李姓往返弦歌鄉(xiāng)田段里祖地到龍門賜田的主要水上通道。(萬歷)《太平縣志》載:“廣仁寺在縣北七十里,屬龍門鄉(xiāng),舊名'安仁院’,唐天祐中李鐸舍宅為院。宋治平元年賜額。” 李回和竺城山 宋代,興盛的義門李氏家族最耀眼的,是為十五世祖李回了。他是義門李氏第二位進士,位列太平縣志第十三位進士,因他去世后諭葬竺城山,從而奠定了廣仁寺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力。 據《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對宋代李回的介紹:“宋江寧人,字少愚。李琮子。宋元佑年(1086)進士。欽宗朝累官簽書樞密院事……高宗建炎四年(1130),除同知樞密院事。次年,拜參知政事。公后以尚書致仕。及卒賜葬龍門里竺城山。此李回乃伯陵公第十五世孫,義門李氏先祖也?!?/span> 李回身逢南宋亂世,是家族的明星,也是國家的棟梁。據《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四十八記載:“紹興元年十月三日丙寅,李回為江西安撫大使兼知洪州,為岳飛(擢升親衛(wèi)大夫、建州觀察使)的新上司?!?/span>宋欽宗稱他“學術窮於本原,智識周於事變”,宋高宗稱他“器函博大,德備醇明”。作為朝廷重臣,他最大的功績,在于南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宋高宗無后,在遴選太祖(趙匡胤)一脈后裔為皇子的問題上,與群臣對話,關鍵時刻的第一句諫言,就是李回的。對話均記載在《宋史·孝宗本紀》第二十六和第三十三中:“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后,而昭慈圣獻皇后亦自江西還行在,后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會右仆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請,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于是詔選太祖之后。同知樞密院事李回曰:'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fā)于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于藝祖,可以昭格天命?!?/span>”李回的這首句諫言,(萬歷)《太平縣志·卷九·名賢列傳》也收錄了下來。 據史料:宋紹興三年(1133)十一月,李回告老還鄉(xiāng)沒多久就病逝了。宋紹興七年(1137)閏十月初一,李回長子李約三及孫子三人,向朝廷提出安葬事宜,朝廷頒發(fā)《李回追復資政殿學士依條與遺表恩澤制》,劉一止宣皇帝口諭,賜葬竺城山。 李回懂《易經》,葬竺城山是李回生前占卜選地。義門李氏后裔,明萬歷太平進士李元調在他的《募修廣仁寺引》記述“參知政事公卜吉其上,因葬焉”。李回會占卜之術在宋史有記載,宋紹興元年(1131)四月,隆佑皇太后崩,李回任攢宮總護使時,曾奏明皇上,稱太史局定的“攢宮神圍不合經法”。在《江南通志》中,有參知政事李回墓在廣仁寺后,華表現(xiàn)存的記述。而《義門李氏家譜》則記錄了李回“謚文瑞,號仁菴”,神道兩邊有“石馬、石羊、石人、石柱”的情況。按此推斷,李回的葬制是按三品以上官葬。 李回的長子李約三還將其五世祖李鐸捐宅施建的廣仁寺,由砂田溪遷移至東南方向竺城山李回的墓側??紤]美溪到龍門二百里路遙,每年祭祀往返艱難,李約三還繪制祖譜二本交美溪、龍門兩地子孫。宋淳熙元年三月(1174),命仲孫李旭,遷居龍門里賜田廣仁寺以崇祖祀。李旭也因此成為義門李氏“六田”之一“賜田派”的始祖。 李姓家本宦裔,秉承“義門”精神,絕無驕吝,濟貧恤乏,廣施仁義,惠及鄉(xiāng)鄰,有行僧在廣仁寺供起佛像,民眾祈福。廣仁寺因此在皖南地區(qū)聲名遐邇,香火旺盛,每逢節(jié)日,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進香祈愿,盛況空前。廣仁寺由佛堂、守先堂、祀樓、參知政事李回墓組成的人文景觀,是當地史載的名勝古跡。 在太平湖風景區(qū)西北的青陽縣陵陽鎮(zhèn)上章村,現(xiàn)仍保存有一座完美宏闊的義門李氏宗祠,叫“敘倫堂”,是義門李氏“官田派”的宗祠,建于明萬歷年間。據該村保存的《義門李氏合修宗譜源流序》記載,它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是仿照“廣仁寺”而建,只是比例縮小了,多設計了一個“追遠樓”。后又重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1799年),歷時20年竣工,被譽為江南第一祠,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國?!眴挝?。 竺城山的廣仁寺,原屬太平縣龍門鄉(xiāng)二甲村(又稱龍街大隊、亦稱龍門村)。解放后,僧人還俗,廣仁寺日趨傾頹。1970年,隨著陳村水庫的興建,歷經風雨的廣仁寺,早已沒了身影,僅存遺址,現(xiàn)位于太平湖風景區(qū)廣仁寺大灣(俗稱觀音湖)竺城山上,隸屬黃山區(qū)新華鄉(xiāng)賜田村。 桑田滄海,斗轉星移。時下,已很少有人知曉那江南名寺廣仁寺曾經的往事,只有那“賜田”的舊名和猴島上的大石碑,無言承載著義門李氏宗族文化的淵源,它根植于皖南民間,散發(fā)著傳統(tǒng)文化那馥郁迷人的魅力。 (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