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nóng)村地區(qū),俗語向來是最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這些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智慧語言,即便放在今時今日,依然能夠啟人心智發(fā)人深省,雖然大多簡潔直白,但現(xiàn)實意義卻頗為深刻,或許出自民間的緣故,它們大多通俗易懂,尤其在口頭流傳中,幾乎沒有任何障礙,想必這也是俗語能夠歷久彌新,不斷傳承的根源所在。 眾所周知,俗語作為生活百態(tài)的寫照,在數(shù)千年歲月更迭間,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視角,既寄托了生活經(jīng)驗與精神愿景,也將現(xiàn)實社會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比如接下來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最佳寫照:“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那么,立足于特定歷史背景下,這句話究竟說的是啥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吧。 “有福之人兩腿毛” 初次聽來,想必滿臉疑惑,這兩腿長毛咋還跟福氣扯上關(guān)系了?事實上,如果回到古代社會,這句話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在封建等級制度下,有錢人根本不需要務(wù)農(nóng),就算家中田產(chǎn)很多,勞作的還是底層百姓,辛辛苦苦到頭來,無非掙點勉強(qiáng)糊口之糧,而那些達(dá)官顯貴,不費(fèi)吹灰之力,便可坐享其成。 所以在這種制度下,缺乏生產(chǎn)資料的勞苦大眾,想要吃飽穿暖,自然難上加難。然而生活還要繼續(xù),雖有時代的無可奈何,但也只能坦然面對。因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也就習(xí)以為常了,而下地干活就容易弄臟衣服,所以種地的時候,鞋子要脫掉,褲腳要卷起,不過即便如此時間久了,也會粘上不少的泥土,尤其腿毛與泥土糊在一起,非常難以清理,如此久而久之,腿毛就會所剩無幾,后來大家約定成俗,就以“兩腿無毛”泛指勞苦之人了。同樣的,這些人整日辛苦奔波,忙忙碌碌,如何算得上有福之人呢? “無福之人毛兩腿” 比起俗語的上半句,下半句看似互為因果,實則前后充滿矛盾,那“無福之人毛兩腿”有何深層含義呢? 其實,細(xì)心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俗語的“毛”與“忙”諧音,若以此類推的話,即成了“無福之人忙兩腿”,如此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這些背井離鄉(xiāng)的人,不僅要忍受離別之苦,還要承受生活的壓力,總之一刻不得清閑,即便到了年老之時,古人現(xiàn)狀依然不會改變,幸??赏豢杉?! 再者,大家都知道,古代社會等級森嚴(yán),對于底層百姓來說,想要憑借努力出人頭地,幾乎很難實現(xiàn)。所以無福之人的說法,表面看似某些人的寫照,實際暗藏封建制度的殘酷,而這些既定現(xiàn)實,卻造就了無福之人的宿命。 此外,古代還流傳著一種說法,俗語中的“毛”相當(dāng)于“光”的意思,意味著兩腿裸漏在外,貧寒到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其實簡單來看,就是“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的道理,一個人連衣服都買不起,還談什么福氣?因此一旦吃飽穿暖成了問題,其他的更是無稽之談!再者,人靠衣裝馬靠鞍,雖說不能以貌取人,但現(xiàn)實社會歷來如此,沒有了錢便意味著失去了一切。 其實,以上這句俗語,還是頗具現(xiàn)實意義的,哪怕放在如今時代,依然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畢竟老祖宗那份對美好生活向往,并未隨著時間流逝而有所改變,反而更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