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漢語文化博大精深,有時候不同的語境,即便是相同的詞語,含義也大不相同,也有些詞語,表面意思誰都明白,真實含義卻鮮為人知。歷史上,有不少成語、俗語被曲解,與本來的意思大相徑庭,孔子曾說過的一個詞語“以德報怨”,很多人以為這是讓人用德行感化別人,其實孔子后面還有一句,“何以報德?”這句就鮮為人知了。 類似的被曲解本意的成語還有“閉門造車”、“呆若木雞”,閉門造車的本意是,在自己家里造車,按照規(guī)格,出了門也一樣合轍,照樣跑得很快。呆若木雞則是用來形容斗雞厲害,而不是呆呆傻傻,像木頭做的雞一樣。 ![]() 現(xiàn)代人遇到考試,或是重要緊急的事情的時候,往往要在前一天點燈熬油,徹夜不睡來彌補知識,所以很多人會說“臨時抱佛腳?!边@句話的意思,平時不注重積累,等到事情緊急的時候,才倉促張羅,比喻倉猝應(yīng)付。若是問這句俗語的上一句,很多人都能說出來,是“平時不燒香”,其實這個原句是出自唐朝孟郊的一首詩,后來經(jīng)過王安石的口,成了現(xiàn)在的臨時抱佛腳。 ![]() 《中山詩話》曾記載過這樣一個趣事,有天,王安石和客人論佛,客人說信佛的種種好處,兩人論到開心處,王安石便說“投老欲依僧”,這是句古詩,但王安石的意思是,等他老了就投身佛門,客人聽了這話,就打趣他“急則抱佛腳”,王安石聽了有些不開心,但客人隨后說,若要是對聯(lián),這上聯(lián)“老欲依僧”和下聯(lián)“急則抱佛”豈不是正好相對,王安石聽了哈哈大笑。 ![]() 孟郊曾寫過一首詩《讀經(jīng)》,其中開頭兩句,正是這句俗語的出處,兩句詩是“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jīng)”。孟郊寫的這句詩,意思是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沒想到傳到了后世,竟變成了“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大改原意。 事實上,古代“抱佛腳”之說很早時便有,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傳說是外族人傳入我國,至于為什么要“臨時”或“急則”的時候來抱,則是因為宋元兩朝的時候,和尚的地位很高,不但可以公開娶妻,還能參知政事,若是有人犯了罪,只要跑到寺廟,求得庇護,就可能得救,所以后來才發(fā)展成了現(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這句俗語。 ![]() 有人說,成語、俗語本來就應(yīng)該順應(yīng)時代的發(fā)展,這是正常的詞義演變,也有人覺得,應(yīng)該“以古匡今”,所以大家還知道哪些與原意背離的成語、俗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