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5年,晉國大夫趙襄子病逝,47歲的魏斯升任為晉國正卿,一上任,魏斯便大刀闊斧改革,對內(nèi),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壯大自己的領(lǐng)地,對外,啟用樂羊、吳起,攻掠中山、秦、楚,領(lǐng)地迅速擴張,成為三晉韓趙魏三家中,最強的一家!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認韓趙魏三個國家,這三家正式分晉,后來,魏斯又啟用西門豹、北門可等人,魏國迅速壯大,,吳起創(chuàng)建的魏武卒,梗死成為戰(zhàn)爭利器,吳王不勝,魏國在先后擊敗齊國后,成為戰(zhàn)國首霸! 然而,魏國迅速崛起,便止步不前,一點點被別的國家蠶食,最終在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僅僅存在了179年,魏國建立之初,可謂人才濟濟,然而,自魏文侯魏斯之后,魏國便開始留不住人才,商鞅、范睢、孫臏等人,出山之后,首選報效的國家,都是魏國,但最終無一不灰溜溜離去,便宜別的國家,甚至帶兵攻打魏國! 為何,魏國總是留不住人才呢?原因有三,最后一點很無奈! 原因一:狼多肉少魏國強悍,誰都知道,誰都想在魏國名揚天下,但魏國高官的位子,就那么幾個,根本不可能讓所有人多坐上去,而要展心中所學,話語權(quán)是必須有的,比如說商鞅,要推行變法,首發(fā)要得到君王認可,鼎立支持,而且,在未見成效之前,誰也不敢保證商鞅能夠帶著國家富強,因此,魏王選用人才,就需要慎之又慎,要是現(xiàn)在任用的宰相或者大將,做出突出貢獻,即便魏王,也不敢說擼就擼,舊人不走,新人無法上位,只能無奈離開,這是原因之一! 還有一點,魏國強盛,來魏國的人才多如過江之鯽,這個人提出的理論很有道理,魏國同意,正在實施,而又來了一個人,有提出另一套很有見地的說法,魏王也很贊成,難道就輕率否定前一個人?自然不可能,可人生匆匆?guī)资?,人才也不愿意在魏國蹉跎歲月,只能另謀高就! 原因二:人才之間,相互斗爭俗話說得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越是有能耐的人,越是自傲,越是看不起同行,因此,不用君王做決定,各方面的人才,便開始了斗爭,最著名的就要數(shù)孫臏和龐涓之爭! 孫臏一出山,龐涓知道孫臏實力比自己強,便開始猜忌自己的這位師弟,在權(quán)勢面前,同門情誼,不值一提,直接陷害孫臏,挖去孫兵雙膝,把孫臏弄成了廢人! 如此一來,孫臏自然忌恨,連帶的便恨上魏國,最終投奔齊國,幫著齊國大敗魏國,直接將魏國拉下霸主地位! 原因三:安于現(xiàn)狀李悝變法,魏國變強了,其他國家看見魏國強大了,立馬學習,于是,有了商鞅變法,有了胡服騎射,韓國也在申不害主持下,開始變法! 這些變法,雖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大家都在尋求改變,漸漸的,與魏國的差距縮小,魏國也就沒啥優(yōu)勢了,但率先踏出變法第一步的魏國,因為國家的強大,并沒有感到緊迫,逐漸失去優(yōu)勢,馬陵之戰(zhàn)后,魏國便一蹶不振,而且,魏國被韓、趙、齊、楚、秦5國包圍,這樣的國家,強盛還則罷了,一旦落后,就會成為各國口中的肥肉,因此,衰弱后的魏國,想要變革,很難提供一個穩(wěn)固的外部環(huán)境,不再是人眼眼中的香餑餑,只能看著人才流向其他國家! 關(guān)于魏國為何留不住人才,您還有那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