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統(tǒng)《孔子家語》微學習105 三皇五帝“制五刑而不用”的“至治”是如何達到的?本文授權(quán)摘自《孔子家語通解》 作者:楊朝明;導讀:文傳君 【導讀】五刑是我國古代五種主要刑罰的概括,各個朝代都有所改革,早期五刑指墨(在犯人的額頭上刺字后,染上黑色)、劓(割掉犯人的鼻子)、剕(又稱刖,斬去犯人的足部)、宮(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閉宮中)、大辟(死刑),見于《尚書·呂刑》,而《周禮·秋官·司刑》的記載略有差別,指墨、劓、宮、刖、殺。 本篇記孔子與弟子冉有談?wù)撚嘘P(guān)五刑的問題,主要圍繞三皇五帝和“先王”如何“制五刑而不用”而達到“至治”。孔子主張“禮以坊民”,認為無禮生亂。在孔子看來,刑罰之設(shè)乃是為了應(yīng)對社會的混亂,而圣人制訂刑罰,設(shè)立防線,應(yīng)以無人作亂為最高境界,盡力堵塞致亂的源頭才是為政的要務(wù)。本篇所記孔子的話,認為為政者應(yīng)當設(shè)立制度,飾以禮儀,由此使民知所止,使民知有仁義,使民遵守秩序。如果“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則一定“明其法典,以申固之”,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刑罰也是十分正常的。 本篇所記可以與《論語》中“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相參。 【家語原文】 冉有問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 孔子曰:“圣人之設(shè)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 凡民之為奸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無度。無度則小者偷盜,大者侈靡,各不知節(jié)。是以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故雖有奸邪、賊盜、靡法、妄行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不孝者,生于不仁。不仁者,生于喪祭之無禮也。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能教仁愛,則服喪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饋養(yǎng)之道。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故雖有不孝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殺(shài)上者,生于不義。義,所以別貴賤、明尊卑也。貴賤有別、尊卑有序,則民莫不尊上而敬長。朝聘之禮者,所以明義也。義必明,則民不犯。故雖有殺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斗變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長幼無序而遺敬讓。鄉(xiāng)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而崇敬讓也。長幼必序,民懷敬讓,故雖有斗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淫亂者,生于男女無別。男女無別,則夫婦失義。禮聘享者,所以別男女、明夫婦之義也。男女既別,夫婦既明,故雖有淫亂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此五者,刑罰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shè)阱而陷之。刑罰之源,生于嗜欲不節(jié)。夫禮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惡,順天之道。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其犯奸邪、靡法、妄行之獄者,則飭(chì)制量之度;有犯不孝之獄者,則飭喪祭之禮;有犯殺上之獄者,則飭朝覲之禮;有犯斗變之獄者,則飭鄉(xiāng)飲酒之禮;有犯淫亂之獄者,則飭婚聘之禮。三皇五帝之所化民者如此,雖有五刑之用,不亦可乎?” 孔子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誣文武者罪及四世,逆人倫者罪及三世,謀鬼神者罪及二世,手殺人者罪及其身。故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矣。” 【注釋】 朝聘之禮:古代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儀。《禮記·王制》:“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而春秋時諸侯自相朝見也叫朝聘。聘,問。《周禮》:“時聘曰問”,“時聘以結(jié)諸侯之好”。 鄉(xiāng)飲酒之禮:鄉(xiāng)人以時聚會宴飲的禮儀,其意義在于序長幼,別貴賤,以敦養(yǎng)風俗,達到德治教化的目的。此種禮儀可以分為四類:第一,三年大比,諸侯之鄉(xiāng)大夫向其君舉薦賢能之士,在鄉(xiāng)學中與之宴飲,待以賓禮;第二,鄉(xiāng)大夫以賓禮宴飲國中賢者;第三,州長于春、秋會民習射,射前飲酒;第四,黨正于季冬蠟祭飲酒?!抖Y記》的《經(jīng)解》和《射義》都說:“鄉(xiāng)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鄉(xiāng)飲酒義》:“鄉(xiāng)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yǎng)老也;民知尊長養(yǎng)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yǎng)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國可安也。君子之所謂孝者,非家至而日見之也。合諸鄉(xiāng)射,教之鄉(xiāng)飲酒之禮,而孝弟之行立矣。” 【白話通解】 冉有問孔子說:“古代的三皇、五帝都不曾使用五種刑罰,確實這樣嗎?” 孔子回答:“圣人設(shè)法防范,看重的是讓人不犯法;制定五種刑罰而不曾使用,是達到天下大治的表現(xiàn)。 凡出現(xiàn)奸邪、盜竊、非法、胡作非為的現(xiàn)象,是由于貪心不足造成的,貪心不足是由于沒有限度造成的。沒有限度,那么輕則偷盜,重則奢侈浪費,都不知道要有所節(jié)制。因此上有制度,百姓就懂得有所節(jié)制,百姓懂得有所節(jié)制,就不會觸犯法度。所以雖然設(shè)有奸邪、盜竊、靡法、妄為這些罪名,卻不會有遭此刑罰的百姓。 不孝敬父母是由于缺少仁愛造成的,缺少仁愛是由于不講喪祭之禮造成的。彰明喪祭之禮是為了教化百姓仁愛。教化百姓仁愛,那么親人去世就渴望祭祀,如同雙親在世時對他們恪盡奉養(yǎng)的義務(wù)一樣,毫不懈怠。喪祭之禮修明,百姓就懂得孝了。所以雖然有不孝的罪名,卻不會有遭此刑罰的百姓。 不忠于君上是由于不講道義造成的,道義,是用來區(qū)分貴賤、辨明尊卑的。貴賤有所區(qū)別,尊卑井然有序,那么百姓就沒有不尊敬在上者和長者的。朝拜聘問之禮是用來彰明道義的,通曉道義了,百姓就不會犯上。所以雖然設(shè)有不忠的罪名,卻不會有遭此刑罰的百姓。 發(fā)生爭斗是由于互相欺侮造成的,相互欺侮是由于長幼失序而忘記了崇敬、謙讓造成的。鄉(xiāng)飲酒之禮是用來明確長幼次序而推崇禮敬、謙讓的。長幼上下次序井然,百姓就會懷有禮敬、謙讓之心,所以雖然設(shè)有斗變的罪名,卻不會有遭此刑罰的百姓。 淫亂是由于男女之間沒有區(qū)別造成的,男女沒有區(qū)別,那么夫婦之間就失去了恩義。婚聘宴享的禮儀是用來區(qū)分男女、明確夫婦恩義的。男女之間有所區(qū)別,夫婦恩義得到彰明,所以雖然設(shè)有淫亂的罪名,卻不會有遭此刑罰的百姓。 這五個方面,是刑罰得以產(chǎn)生的因素,其中各有根源。不預先堵塞其產(chǎn)生的根源,卻動不動就用刑罰來糾正,這可以說是設(shè)置圈套來陷害百姓。刑罰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人們的嗜好和欲望無所節(jié)制。禮儀法度就是用來控制百姓的嗜好和欲望的,使他們能夠分清好壞,順應(yīng)上天的運行規(guī)律。禮儀法度都制定而且宣傳了,五種教化也都推行了,如果百姓有的還頑固不化,也還一定要向他們重申,以闡明法典的實質(zhì),加以強化。有犯奸邪、非法、妄行的罪行的,就告誡其制度標準方面的規(guī)定;有犯不孝的罪行的,就告誡其喪葬祭祀的禮儀;有犯不忠于尊上罪行的,就告誡其朝拜覲見的禮儀;有犯斗毆的罪行的,就告誡其鄉(xiāng)飲酒的禮儀;有犯淫亂的罪行的,就告誡其婚聘宴享的禮儀。三皇五帝這樣教化百姓,即使使用了五刑,不也是可以的嗎?” 孔子說:“重大的罪行有五種,殺人是最輕的。違背天地之道的罪行牽連五代,誣蔑周文王、武王的罪行牽連四代,違背人倫之道的罪行牽連三代,圖謀鬼神的罪行牽連兩代,親手殺人的罪行只牽涉自身。所以說,重大的罪行有五種,而殺人是最輕的。” |
|